八成多晶硅企业面临淘汰(2)
于华鹏 张向东
2011-02-23 07:33
订阅
 1  |  2 

降低成本以期平价上网

除了上述约束,国家发改委去年年中还出台了 《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从当年6月1日开始,多晶硅被列为高耗能企业,已经停止电价优惠。

一般情况下,电价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0%-40%,优惠电价政策的取消,对于所有多晶硅生产企业都会陡增成本。

对于优惠政策,孟宪淦对本报表示,“下一步企业逐步达标符合条件后,贷款和优惠电价政策就会再次向这个行业打开。”

他解释说,目前中国多晶硅生产的平均综合电耗为160-200度/千克,生产线比较好的大企业的综合电耗已经能够达到60度/千克,但大多数小企业的电耗基本都在200度/千克以上,所以《条件》提出“到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将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形成约束。

上述工信部电子司官员也表示,这个行业本身要求企业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规模上不去的话很难做下去。这几年,国内多晶硅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乱投资的现象。

“新的准入标准虽然会加大技术上的投资成本,但也不会超过20%,产量1000吨/年的投资是7亿,其中环保技术方面只有1亿左右。但实现闭合循环系统后,却可以增加产量,同时降低单件的成本,最终降低成本价格。”孟宪淦表示,现在国内有企业对于99.9999%纯度的多晶硅成本已经能控制在22美元左右,距离国际上的20美元的成本已经非常接近。

目前,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为30-50美元/千克不等,销售价格平均在55-60美元/千克之间,所以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实现盈利。

“如果将生产制造继续向中西部转移,成本价格会降到20美元以内,传导到多晶硅产业链的下游,光伏发电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届时光电平价上网就不是遥不可及。”孟宪淦表示。

产能是否过剩?

《条件》不仅对生产规模、能耗和资源回收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限制,还特别地提出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但对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环保等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和核准。

这是继2009年38号文停止审批多晶硅新建项目后的首次正式松动表态。其实,早在去年下半年,已有松动迹象。应38号文被发改委暂时搁置的江苏中能30亿元的多晶硅生产线技改项目在2010年10月初获发改委批复,江苏中能新增产能约3000吨。

产能的释放,即对此前 “产能过剩”说的一次矫正。此前,提出“产能过剩”时,反对方表示2008年中国多晶硅需求为25000吨,实际国内只生产了5000吨,不存在过剩。而提出者则认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产能将超过23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对此,上述工信部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局限在产能过剩这个定义中。包括国务院在2009年9月发的38号文,其中对多晶硅也没有直接用产能过剩的概念,而是讲它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孟宪淦也表示,定义为产能过剩并不合适,产能过剩的“产能”是被误会的产能。“其实是规划的产能过剩,都是地方上的虚报,我们的产能2009年不够,2010年不够,2011年也不够。”

据他介绍,中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为4.2万吨,而需求则高达7万吨,缺口高达3.8万吨,国内的产能远远不够,依旧需要进口。

“所以准入门槛设立后,有实力的企业一旦达标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多大的产能缺口就有多大的利润。”普尼太阳能品牌总监杨光曦表示。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