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如何华丽转身(2)
1 | 2 |
随着“双转型”的推行,对于村民来说,例牌菜式的“红利现象”将东风不再,迎来的也许就是“青壮年不分红、不就业者不分红”,而“两旧”(旧厂旧村)改造也让村民依靠租金过日子的情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有人说,当地村民要摆脱对于地租经济的路径依赖,摆脱对地方专有权力的依附,需要重新学习现代商业的经验,运用手中的资本,开始第二次创业。尤其是东莞的青年一代不应该成为新食利者。
当地政府也开始积极地鼓励当地人充分就业,鼓励二次创业。而当地媒体也极力宣传“东莞人新变化,激情不减要工作”。“东莞人尤其是老莞人不愿意就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东莞市委党校讲师王金豹说。
厚街本地人也在努力寻求着转型。出租车、保安、环卫、酒店服务业等这些此前本地人很少介入的行业,都开始有了厚街当地人的身影。
今年以来,“小加工”模式——由工厂出零件,村民自行在家中进行加工,一批货验收交迄后工厂支付现金酬劳——在厚街当地家庭主妇中很受欢迎。在宝屯、珊美、赤岭、涌口等村,选择“在家打工”的妇女比例高达60%。
一张凳子,一根针线,一把小剪刀……只需一些简单的工具,坐在家中就可以轻松赚钱。厚街镇政府劳务部门某负责人表示,“工厂进农家”的加工模式有利于提高村民的就业率,镇里面考虑进一步向镇内各村推广。
土地,还是土地
为了推进“双转型”,厚街镇“借脑”中山大学的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和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委托他们做了一个专项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李江帆认为,要经济诱导与行政手段相结合,首先必须拿土地开刀。
如何突破土地资源瓶颈事关厚街持续发展。厚街镇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总量达56.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9%,全镇剩下的建设用地不足2万亩。而到2020年,东莞市给厚街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829亩,平均每年仅300多亩。
在厚街镇,由于传统的镇村二级管理体制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大部分土地仍属村集体所有,在开发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导致村镇的开发建设处于混乱状态,造成城市用地功能的紊乱。
厚街镇工业用地分散,沿路开发、带状建设加重了省道256的交通负担,也不利于拉开城市建设的格局;而且,住宅、厂房相互交错格局,不同功能的用地混杂严重,完全没有系统,没有形成清晰的功能分区以及空间结构。
上月东莞市确立了五个产业升级试点镇区,其中厚街镇作为特色产业升级试点镇区。为了消除这种混乱,厚街各村已经开始对各村企业、厂房、土地资源等进行摸底,并且将要制定措施,严禁低端厂房的无序建设。厚街国土分局局长方健明表示,镇委镇政府也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加快“三旧”改造,“我们国土和‘退二进三’办公室也将对每一宗项目的位置可行性进行审核。”方健明说。
三屯村是厚街镇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个有着2603人的村子,2007年村组可支配收入总额为1.2328亿元,排名全市第13位。三屯村共有30家企业,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制鞋、电子和制衣几大块。
但是,与厚街以及东莞那些早批发展起来的村子一样,三屯村土地利用空间已是极限。“现在全村除了农田保护区,基本上已经没有其他土地了。”三屯村村委书记尹宇宙说。
三屯村厂房租金目前是10元/平方米,而在厚街邻近其他经济稍弱点的镇区,厂房租金已经下滑到了8元/平方米。但是如果三屯村近街厂房改作商铺用途的话,出租价格则能飙升到15元/平方米,靠近莞太大道等好地段的价格会更高。
根据三屯村委会的思路,接下来就是要整合一些小工厂,然后通过股份制的合作形式,由六个村民小组来完成旧工厂的重新整合开发。在二次开发厂房上,会更加偏向按照电子厂的规格来进行修建,设计上力求电子厂和制鞋厂都能用。
在别的村子,这样的改造也在进行。位于寮厦村的鸿运鞋材广场二期工程占地6万平方米,其原址是三家低效益的陶瓷厂和鞋厂,在实施“退二进三”过程中,这批低附加值的企业被转移,鸿运鞋材广场被引进。
这里原本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旧厂房,原来的厂房不仅污染大,还是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原来的收入是每年300多万元,经过做这个商贸市场转型之后,我们村的收入比原来多了20%。”厚街镇寮厦村村委会主任方见光说。
据了解,像寮厦村一样,厚街镇纳入“退二进三”改造的项目共计125宗,盘活土地面积已达3410亩。其中,已启动的广场片区、标志片区改造工程就盘活土地700多亩,各村“三旧”改造项目新增地2000多亩。
如果能将这些土地全部盘活,不仅突破了资源“瓶颈”,还能腾笼换鸟,优化经济、人口结构,促进集体和居民的收入。“通过 ‘退二进三’,获得腾挪空间,引进一些高科技的、效益高的项目,会提升整个产业的档次。”厚街镇委书记黎惠勤说。
腾出的空间将被用于发展与中心区相适应的商贸业,以及引进高附加值的企业和建设总部企业新厂区。而厚街镇也已经确定机电、家具、制鞋三大产业为试点,并突出抓好机电业,以此带动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但这样的改造与腾挪,却让外界质疑,是否在挤压一些企业和外来工的生存空间。更多的人认为,东莞包括厚街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赶厂赶人”。
“这是误解。”7月18日,在厚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交流会上,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当着厚街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和600家外资企业及500余家民营企业代表共1200余人的面,如此表态说。他希望这能给当地企业一颗定心丸。
1 | 2 |
- 诗人如何影响社会 | 2008-07-25
- 厚街:如何华丽转身 | 2008-07-25
- 发电企业600亿亏损如何消化 | 2008-07-25
- 发电企业600亿亏损如何消化 | 2008-07-25
- 如何定义“大国” | 200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