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之争:香港这样做(3)
一个被捅破的马蜂窝
“高铁问题已经超出高铁本身的问题,”黄斌元说,在他看来,香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有多种声音。反高铁运动不过是香港“深层次矛盾的爆发”。
呙中校在他最新的对香港高铁事件的分析文章中写道,港府以及立法会一众议员们恐怕都想不到,在2009年最后几个月香港高铁项目竟会成为香港社会的一个马蜂窝,经不住环保团体、反建制人士轻轻一捅,结果搞得香港各界纷纷扰扰,反高铁也不再是纯粹的经济效益问题,而是各种社会情绪总爆发,成为香港社会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
呙中校认为,在香港反高铁事件中,除了菜园村、大角嘴居民的生存利益诉求之外,社运人士抗议香港高铁项目以商业利益为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灰色利益,同时唤起一群“80后”青年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而香港政府在高铁决策咨询过程中仍然延续港英时期的行政主导、精英决策方式,更加重了他们的不满,成为他们要求政府撤回高铁方案的最恰当理由。
此次反对高铁开建的人群中,“香港第四代人”——即年龄二三十岁的“80后”是中坚力量。
香港《亚洲周刊》策划总监陈庆源认为,从“80后”这一代开始,机会少了,穷的多了,累积了很多不满。
作为在香港出生并完整生长的一代,他们和父辈们不同。在上几代居民中,除了少数原住民,大部分是从外地流动过来的。他们经过了战乱、逃离和辗转,很自然地认为香港只是一个“借来的空间”。
“上一代人根在内地,虽然在香港打拼,还是缺乏承担感,不把香港当家,没有主体意识。但对于‘80后’来说,香港就是他们的家园,他们不打算离开,高铁这样的琐事开始关乎他们的生活,这是‘80后’积极参与反高铁运动的重要动因。”陈庆源说。他的结论是:“80后”的问题比高铁问题本身重要。
王浩贤从2006年起参与过有过重大影响的社会活动,如天星码头保卫运动、皇后码头保卫运动等,是此次反“高铁”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就读于香港大学,毕业后做过香港立法会议员助理。
不过他反对社会上把反高铁和“80后”联系在一起的说法。“‘80后’提出的问题,是社会上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是关乎民生政治的问题。如果仅仅将其说成是年轻人的声音,那是可以‘消音’,漠视其他群体的意见。”
“作为‘80后’,我们只是对我们的土地更有感情吧,而且正在尝试把这些感情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力量。”王浩贤说。
如今虽然立法会表决通过了 “高铁”拨款方案,但王浩贤并不觉得这意味着反高铁派失败,他认为,“反高铁”的过程为香港人上了一堂公民教育课,了解到“现时社会的问题、议会的不公及政府在推行政策时的粗暴”。同时,经过“反高铁”,香港市民对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香港是我们自己的土地,是我们去承担这个城市如何发展的后果,所以我们会更热心地介入,创造我们理想的社会和生活模式。”王浩贤说。

- · 北京11部门联手遏制高房价 | 2010-02-23
- · 南京收紧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最高可贷额降至20万 | 2010-02-23
- · 国家电网收购许继平高获批 业界疑虑犹存 | 2010-02-23
- · 请还我女儿高考权 | 2010-02-22
- · 香港迪斯尼巨亏 依然加薪分红 | 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