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病:土地收益绑架城市(4)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说,杭州2009年的土地出让金,尽管受到各方质疑,但却解决了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毕竟杭州不同于京沪,没有奥运会、世博会的由头,没有国家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地方的基础建设。”
对此,王国平也曾为杭州巨额土地出让金“正名”。在他离任的前五天,一次城建工作专题会上,他说,“杭州2009年土地出让金总数虽然位于全国第一,但杭州并没有将土地出让金用于发工资、发奖金、建办公室,而是用于和老百姓生活品质有关的九件大事”。
然而,这种城市高度依赖土地的经营模式,正在杭州引发很多其他的问题。
“地王也难开工。”开发商任先生说,2007年的杭州众多地王,很多因为容积率过高至今难以规划。“从2003年开始,杭州出让地块的容积率一路攀高,从原来的1.5左右上升至最高时的3.0,个别项目甚至为3.5。”而有的开发商为了日光照射的指标“达标”,仅规划方案就修改了三四十次,也有个别项目因此停建。
“买房压力越来越大,这对社会和谐是一个挑战。”贾生华说。据记者初步统计,10年间杭州市区几乎涨了10倍,然而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了1.3倍。
杭州市民彭先生苦笑着说,去年别人建议他30岁买房,而今年,人家建议他40岁买房。
然而对于这个城市的经济体的发展,高房价也正在显现出负面的影响。杭州一位太阳能企业负责人说,实体企业的发展与杭州的土地价格飙涨相比显得相形见绌,“高成本已给高新企业生存带来巨大压力。”
贾生华认为,最后对金融会带来极大风险。他认为,社会资金过度集中在房地产,房子脱离消费属性,成为投资品时,房价就容易大涨大跌。兰洪梅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杭州外来投资客比例就一直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最高时达到过半比例。
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赵杭生说,要想达到“治标治本”效果,需要中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依赖症”进行系统整治。否则以房地产为支柱的“城市经营”模式,只会让中央调控流于表面。(本报记者张勇亦有贡献)

- · 杭州免去王国平市委书记职务 黄坤明继任 | 02-06
- · 上海卖地日进2.5亿全国第一 北京、杭州... |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