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又是一个干旱周期
3月20日,北京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过每立方米1500微克,属重度污染。两天之后,沙尘暴一路南下,在香港形成一场“微型沙尘暴”,令香港的空气污染指数节节攀升,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沙尘暴对华北地区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在南方地区则较为罕见。中国在地质时期形成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中,在每年春季都会伴随着大风形成沙尘暴。
“这与气候的周期性有关。”杨鹏说,是干旱、大风和地表沙尘裸露造成了这次强劲的沙尘暴。
在阿拉善老百姓有一个说法,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2000年前后有几次大的沙尘天气,都发生过干旱。现在是2010年,又是一个干旱周期。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也持有同样观点。刘江永说,由于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以及华北平原持续干旱。随着春季的到来,干旱的持续和空气继续升温,就形成了连续性的扬尘性天气,造成了沙尘暴,这才是主要形成的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介绍说,一般而言,沙尘天气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物质条件,即必须有一定规模沙(尘)物质储备的地区,也就是熟知的“沙源地”,如沙漠、沙地、戈壁、干涸湖泊、大片裸露干燥疏松、无植被覆盖的荒漠化土地等;二是气象条件,主要表现为大气具备强的热力不稳定,产生边界层大风,将沙尘吹起,由上升气流将其输送到较高的空中,再由中低空的急流将沙尘“运输”到较远的地区,由于沙尘自身的重量,传输过程中伴随沉降,为沿途地区“制造”了沙尘天气。
“这和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冷空气势力强、大风天气多发、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位置接近沙源地区都有关联。”何立富说,从目前数据分析来看,今年沙尘暴的密度并没有增加,只是因为特别集中,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觉。
他认为,沙尘暴这种天气自古就有,实际上是属于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像19日到21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它发生的原因是气象条件。虽然和大家认为与环境破坏、地面的沙源条件等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的。
一份国家气象局资料显示,与2009年相比,今年2月至3月上中旬,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植被状况和黄淮以北大部分地区植被状况与去年同期接近。而且,去年冬季以来,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大部地区土壤墒情好于去年同期,今年3月,沙漠源区地表含水量状况因前期降雪等原因,比去年要好,并不利于形成沙尘暴。而2010年3月18日干土层与2009年同期对比结果表明,今年出现干土层的地区明显少于去年。
人定胜天?
但之前几年少见的漫天黄沙让民众担心,因为盲目地追求GDP和环境不断地被破坏,未来会不会有更大的沙尘暴来访?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从近50年的沙尘暴天气次数变化统计和分析来看,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沙尘天气是逐步减小的一个趋势。虽然与外界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不一定完全说人类保护环境措施,就能减少沙尘的发生。但从长期的波动和演变趋势来看,前景不会像大家担心的那样越来越严重。
但他坦言,要做到彻底防治沙尘暴不可能,因为只要存在沙源的条件,那么有大风天气就会出现沙尘,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
“也许人类通过自然规律以及用科学手段,比如说,植树造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手段进行整治改善现状,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减轻沙尘暴的影响,但不能彻底避免沙尘暴的发生。人类不可能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不可能根除沙尘暴这个天气。”何立富说。
- 中国沙尘暴天气趋于结束 气象蓝色预警解除 2010-03-23
- 强沙尘暴再袭京城 2010-03-22
- 强沙尘暴再袭京城 2010-03-22
- 强沙尘暴再袭京城 2010-03-22
- 北方沙尘暴仍将继续 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