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指出,现在很多新形成的沙漠,都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造成。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现在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
“如果气候变化问题更严重,北方荒漠化问题会加剧,就可以想象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杨爱伦说,未来只能从防范和减少污染源上来避免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中国现在好多专家低估了全球气候问题对中国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在全球气候异化背景下,中国还是要考虑采取一些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防治的艺术
遗憾的是,除了自然条件的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由于人口的增长迁徙或基于政策的误区,伐林毁草烧荒造田导致更广泛的土壤沙化。
日趋强烈的沙尘暴早已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遏制。如大规模植树造林、建设防护带,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这在改良荒漠化土壤的治理方面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始终见效甚微。
据2010年2月3日悉尼召开的碳农业大会统计,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亡羊补牢的退耕还林、还草根本跟不上土壤沙化的速度。
“这是一个系统科学问题,不是哪个项目能够解决的。另外还要有实践的积累和大量的观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说,中国政府近年广泛植树造林,减轻了沙尘暴造成经济损失。但防护林虽成功挡去大部分沙粒,而尘粒飘浮的高度往往超过2000米,比大山还要高,挡无可挡,防治之道要从根源做起。
他表示,沙尘暴就是干旱造成的,抓住干旱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并不是种树种草就能解决问题。首先要通过科学人工影响天气;其次,在国家城乡建设中,雨水的排水和积水以及雨水的循环利用技术太落后,这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不利。整个城市设计没有完善的蓄水理念,各地下水道的排水系统理念和设计施工太落后,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周边韩国、泰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在一些原著民的山沟,排水系统做得比内地都好。
草原之友组织负责人陈继群强调,恶劣的天气是由于大量的植被和环境被破坏,而官员的思想陈旧,治沙理念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他直言,要想减轻灾害,就必须与时俱进。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则表示,未来要在保护草场、保护森林、控制北方农耕的扩展这三个方面多下工夫。
杨爱伦认为,中国政府治理环境应有全球化理念,同时要考虑到中国在全球的重要地位来制定应对措施。现在的环境治理不再是一个村或一条河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杨爱伦表示,中国启动的“三北”大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已有32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成果相当显著。但近10年来,沙尘暴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这意味着,保护环境任重道远,生态文明是属于“永远进行式”的系统工程。
“如果没有‘三北’工程,沙尘天气会比现在更加暴戾。如果你光是应对一些短期的问题,那就像突然吃一些猛药,但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杨爱伦认真地说。
- 中国沙尘暴天气趋于结束 气象蓝色预警解除 2010-03-23
- 强沙尘暴再袭京城 2010-03-22
- 强沙尘暴再袭京城 2010-03-22
- 强沙尘暴再袭京城 2010-03-22
- 北方沙尘暴仍将继续 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