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资产膨胀2842倍 曲江文投裂变(1)
张延龙
13:42
2010-07-19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延龙 “近几年来西安GDP增速维持在15%左右,其投融资来源,主要是几个开发区下属的投资公司发挥的作用,比如曲江文投 (即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一位长期为当地政府提供融资服务的投行人士说。

目前正处在“扩容”阶段的西安,除传统区县外,另有“五区一港两基地”等8个不同定位的开发区。其下属的公司往往冠以“文化投资”等各种名号,但实际上,主要运作模式依然是通过土地融资,进而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反,老牌城投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西安城投),并不是当地这一轮地方政府投融资规模高速增长的主要载体。

融资新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初,西安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因其特有的灵活体制和市政府的充分放权,迎来了年均GDP增速30%左右的高速增长。

在高新区的示范效应下,多个开发区陆续建立:2003年,曲江新区建立;2004年,灞生态区建立;然后是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截至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城市新区格局。

然而,在建立之初,开发区的主事者们却往往要面临窘迫的格局。不少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最初仅仅从市财政处带走了数十万元的启动资金,他们面临的是拆迁、四通一平、招商、办公场所、宣传等各项费用。这导致了大规模的融资需求。

开发区管委会手中掌控的资源是大量土地。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在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自我调侃称,“曲江要开发,政府又没钱,说我是空手道专家,干脆这块地就给我,叫我做空手道去”。

通过开发商垫资等方式,曲江修建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标志性建筑,周边土地地价水涨船高。坊间传闻称,2003年春节前夕,段先念找到他的地产商朋友们,“30万一亩地给你,我们好发奖金过年。”对方摇摇头说:“20万一亩还可以考虑。”

当年年底,在广场开放前三天,段先念紧急召集属下开会,宣布曲江新区的土地每亩在原有基础上一律加价50万元。

土地市场的激活盘活了曲江的整个融资链条。曲江新区管委会依托其全资控股的曲江文投进行投融资运作。公开资料显示,曲江文投2002年的总资产为600万元,去年其试图重组赛格三星(sz000068)时公开的财务数据披露,截止到2009年10月31日,曲江文投的总资产达170.52亿元,膨胀2842倍。

据称,曲江文投的资产负债比为64%,这意味着,短短7年间,仅曲江文投这一个开发区下属的地方融资平台,就已产生了超过百亿的债务。而“五区一港两基地”等8个开发区下属的平台,这期间产生了多少债务,已无从估算。

土地是运作核心

土地是这类地方融资平台的运作核心。“名义上,土地出让金需要上缴到市财政,但按照西安的规定,对于‘创业’前几年的开发区,土地出让金是全额返还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某开发区土地局人士说。

表面上看,这些融资平台并不直接与土地发生关系,比如曲江文投在名义上是一家“文化投资公司”,投资影视、传媒、会展等若干文化产业,但在其背后,土地出让金被不断的注入,使其注册资本和总资产规模迅速扩张,进而撬动了更多的银行资金。

这已经成为一项完整的 “经营城市”链条:银行资金进入后,曲江文投得以修建更多的公用设施和投资所谓的文化产业,这令其地价愈加高涨,目前,曲江新区的地价已接近每亩500万元;土地出让所得,又被进一步注入平台公司。

这项链条在其财务数字上得到了反映:由于返还的土地出让金无法计入收入,这类平台往往拥有极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和糟糕的盈利能力——除非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曲江文投公开的财务资料显示,在2009年前10个月,该公司以其170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仅仅实现了3683.60万元的利润总额、1021.07万元的净利润。

最初,这些平台与银行的合作通过简单的担保、抵押进行,据称,国开行陕西分行是当地进行此类合作最多的银行,其与曲江文投的首次合作始于2003年的一笔土地储备项目贷款,规模25亿,用于曲江一期基础设施的起步发展。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