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展被忽略的另一股力量(1)
呙中校
07:03
2010-08-12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呙中校/文

30年前,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它也不负众望,成就了一代中国人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梦想。30年后,深圳又一次站在一个历史拐点上,国人的关切和期待也许不像30年前那么殷切,但主旨没变——深圳还能再次引领中国改革的方向,成就一个大国崛起的梦想吗?

面对这个问题,深圳内外都在上下求索。21世纪之初,深圳的主政者即已意识到深圳在一系列优势丧失之后面临的改革困境,试图在政策层面继续得到中央的支持。深圳率先向中央申请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又向中央申请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从改革的逻辑上来看,深圳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特区,进行各种改革和创新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还需要这些形式上的“帽子”吗?事实上,2005年深圳纪念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即已指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本来就可以承担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任务和使命。然而,从现实的体制背景和改革风险来考虑,深圳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改革的“帽子”,还希望从上面获得改革的“拐杖”。正是这种考量,深圳近年改革模式和过程,都无法回避这种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

但这忽略了深圳的发展中另一股重要力量,那就是社会本身自下而上的内在力。这种内在的生存发展动力,在深圳过往30年中所爆发的巨大能量,创造了无数个深圳奇迹。

深圳过去30年的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外在推动和来自民间社会的内生动力合奏而成的篇章。

深圳华强北的商业发展传奇是民间力量的典型代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华强北一带还是制造业的天下,中华自行车、飞亚达手表、华强三洋、赛格、京华电子等制造业均扎根于此。但是21世纪初,华强北却已经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电子产品商贸中心,其电子产品价格甚至影响到全球电子元器件的行情。华强北从上步工业区向商贸转型,始于九十年代中深圳的简单加工业从关内向关外迁移,华强北一带的厂房闲置下来后被市场重新发现和利用。除了电子商品外,万佳超市在华强北的开业,也带动了华强北日用品市场的兴旺发达,销售额媲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

华强北的这种飞跃式转型不见于政府的规划和计划,而是市场“无形的手”在推动。在一般人眼中,华强北是中国“山寨之都”,但是他们不知道,“山寨模式”虽有争议,但却是市场机制在中国的一个典型。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模仿”“抄袭”来否定“山寨模式”,深入研究其形成机理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对于中国其他产业的发展不无益处。

除了华强北之外,水贝的黄金珠宝加工业、大芬的油画村等,在市场机制下都自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产业规模。对于所在的区级政府来说,这些产业的形成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大芬的油画村近年还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内最为完善,市场机制也最为灵活,因而也更有生命力。这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有相似之处,一个雨水、阳光充足的地区,各种植物都会努力求生存、争发展,如果有大石头等障碍物压着,只可能使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更为曲折,一旦搬开石头,这些植物马上恢复蓬勃生长。

就经济发展来说,深圳是率先搬开了石头的地方,而且先天禀赋也很不错——有沿海的地理优势,又靠近香港这个国际平台——深圳的内生增长动力就可想而知了。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的制造业不但迅速形成规模,而且还在周边地区(包括香港、东莞等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深圳模式在珠三角不断复制扩张,各个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的结果,是整个珠三角都成为了“世界工场”。这是深圳内生力量的扩张效应或带动效应,也是深圳过去三十年成为内地学习模仿对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深圳这种市场作用和内生动力,像自然界丛林的生态系统一样,有着自我平衡和自我完善的机制。不过,众所周知,深圳的改革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中间屡次出现反覆,但是只要市场化的方向没变,市场的内生动力就一直存在。

因此,有人说,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我认为这话其实不准确,确切的说,中国的各种改革应该是搬走石头的过程,其中深圳和中国沿海地区搬得早一点,搬得快一点。

然而,搬石头搬到现在,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深圳在经济体制领域改革剩下的差不多都是“顽石”。要么是涉及到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成为改革的瓶颈所在;要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比如金融体制改革等。

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如果不借助中央的“拐杖”,深圳自己是难以撬动石头的。以前深圳在金融领域的改革都是获得先行先试的权力,但是在中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深圳的战略意义显著下降,金融领域改革的一些先行先试权都纷纷转移到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例如在2009年中央批准上海洋山港率先试点包括银行、期货、保险在内的综合性离岸金融业务,人民银行选址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碳金融试点等等。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首批城市选择了深圳、上海、广州和东莞,第二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其他地区,都是因应形势需要,深圳并未显得有何特别。因此,在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深圳显得有心无力。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