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应该走新加坡的道路(1)
杨兴云
2010-08-26 07:05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兴云 今年是深圳特区30周年。由综合开发(中国·深圳)发布的《深圳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夏季报告日前出炉,这份报告指出深圳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就深圳未来经济走向,报告主要执笔人、综合开发院长助理曲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容纳3000万人口的直辖市

经济观察报: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今天的经济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但是仍然要靠基建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这样的情况正常吗?经济的质量如何?

曲建:先说一下日本东京的情况,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深圳的土地面积是1950平方公里,日本东京是2250平方公里,比深圳略大。深圳的GDP约合美金1200亿,东京的GDP是12000亿美金,是深圳的10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单位面积GDP类推,深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未到增长的极限。

第二,为什么过去我们用那么大的面积却只创造了那么一点产值?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厂房是最简陋的,进驻的企业都是低附加价值的。

那么,把他们请走,把高端的产业和技术装进来,行吗?不行。因为高端制造业对场地的要求,它的设备对场地的承重量的要求,都要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很多可能需要推倒重来,所以说,我们需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的背后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三,我们强调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社会投资。深圳的政府投资不少,深圳缺的是社会投资。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深圳的未来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曲建:世界有两种极端的发展模式,一种是日本模式,一种是德国模式。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把人口和经济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像东京集中了日本30%以上的经济、10%以上的人口。

中国的面积很大,和美国接近,略大一些。但中国国土质量与美国相比差了很多,美国有两个海岸区,中间是一座山脉,中国是西高东低这样一种地形,西部地区由于环境恶劣,不能够支撑高密度的人口产业以及大城市,如果走德国的发展模式,我们会把耕地全占光,吃饭问题要靠外国人来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恐怕只能走日本的路子。用极少的土地养育众多的人口,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他地区让给农业畜牧业。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来,深圳未来的发展,应该容纳3000万人口,变成直辖市。这是深圳的一个使命。

产业链低端也得保留

经济观察报:一直以来大家都公认,深圳是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但你们的报告却指出,迄今为止,深圳的加工贸易仍然居第一位。那么,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否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有什么亮点?

曲建:首先要说明,不能认为高新技术采用了加工贸易这种方式就是落后产业。

应该说,高新技术产业与加工贸易相结合,是我们国家珠江三角州,特别是深圳这个地方的一个创举。过去我们所说的加工贸易,主要是指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加工服装、鞋子、帽子等这些传统轻工业品,。现在,在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发现,产业和产业,工厂和工厂,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配套,比传统产业更复杂。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在这个地方组装起来,但可能大量的元器件并不在你这里。

中国如果要把高新技术的所有环节全部自主研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也没那个必要。即便是美国这样的高新技术强国,它的高新技术产品也是集全世界之所长,比如作为美国高新技术产品代表的波音飞机,就是采用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配套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所以说,我们要明白,全球产业链条我们只是完成其中的一部分,不能说高新技术用了加工贸易方式就是落后的。

经济观察报:那么,我们是否就是居于这个产业链的低端?

曲建:要清楚我们在国际产业链中究竟要干什么,到底是抢占一个什么样的有利点?这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人口庞大,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总量越来越大,我们一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和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差不多相当;但另一个极端是,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绝对量也是庞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要实现城市化,只能走符合自己劳动力结构要求的路子。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