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应该走新加坡的道路(2)
杨兴云
2010-08-26 07:05
订阅
 1  |  2 

一方面我们要让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数量很大的这群人找到工作,从事所谓高端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为比重和数量都庞大的,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另一伙人找工作,我们还是要把产业链低端的这部分保留下来,这就是中国的宿命。

深圳78%的人是未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在深圳1200万人当中,高端部分能够解决100到150万人就业,除去老人孩子,还有四五百万人怎么办?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深圳必须在这方面趟出一条道来。既能解决高端,又能解决未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就业,而且,还要使这两类人群相互融合在一起,成为你这个城市的竞争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只能朝硅谷方向突破

经济观察报: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广州佛山无论是GDP的增长,还是工业产值的增长都高过深圳,这意味着什么?应该如何解读?

曲建:超过深圳的城市都有一个倾向——偏向重化工业,沿着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大量上了汽车、石化等产业。

深圳一直没有让大型机械、装备,特别是化工等产业起来,所以它的GDP增速,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后劲不足,这是摆在深圳人面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深圳又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需要搬迁,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在确实是深圳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它正在寻找下一个突破点。

只能朝美国硅谷的那个方向突破。这条路能否成功现在还很难说。但深圳只能走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的,低能耗、低物耗,但又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路径。它在以时间换空间,正在盘整,储备能量,准备下一次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也比传统产业要高,一旦失败了后果更巨大、更可怕。例如,现在日本的衰退,这就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当年日本和美国在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上作了不同的选择,美国走向数码技术,而日本则走向模拟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数码技术占了绝对上风。日本在技术上面几千亿的投资全部付之东流。所以玩高新技术是有高风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深圳还不敢搞出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开发路线的原因所在。因为,一旦错了,几百上千元的投资就将打水漂。所以不要一提高新技术就说我们要当排头兵,只要能够跟上最新趋势,跟在后面不一定是坏事。

房价暴涨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这份报告在提到房地产业的时候,一方面说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产业还是偏小,但后面的政策建议中却又主张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甚至主张改变依赖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情况,这当中是何考虑,有无矛盾?

曲建: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来谈。我是九十年代初期来到深圳,当时深圳住房制度给我及我的同龄人的一个感受是,只要好好工作,房子是会有的。这几年来,我单位的这些年轻人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年轻人,他们的认识是什么呢,只要你好好干活,房子是一定不会有的。

那个时候,深圳党政机关的收入最低,其次是企业,最高的是外资企业。根据当时的情况,那时的市委书记李灏就很精明地设计了一套住房制度。

最低收入的这部分人群可以享受福利费,加上贷款,用不到十年的收入可以买一套住房;企业的人员可以享受微利房,同样保证那个收入水平的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买一套住房;收入最高的这部分人就购买商品房,大概也是十年左右的收入购买一套较好的住房。尽管这三类住房的配套情况、小区环境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盼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从来没有炒过什么房地产,即使想炒也炒不起来,一炒,深圳市政府立马就推出几千套福利房,几千套微利房,极大抑制了商品房价格的暴涨。这个体系类似于新加坡今天的做法。但这个情况在1998年以后发生了变化,国土资源部要求全部取消福利房、微利房,住房全部商品化、市场化,深圳一些人也提出了一个吻合这个住房市场化的路径。最后就不再建设保障性住房,自此,深圳的房价就一路上扬。

房地产任意涨价,直接损害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调研过很多实体企业的员工,包括像华为这样企业的员工,在深圳买不起房,生活不下去,纷纷走了。显然房地产业的暴涨已经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发展。

我们的主张是,深圳不要走香港的路子,这个城市只要经济一好转,大家就都想到炒房,深圳应该走新加坡的道路,通过发展制造业和研发产业,支撑起城市的经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甩掉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这个建议的核心就是,不把商品房做大做强,而是把保障性住房做大做强,抑制住房地产的暴涨,目的是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到深圳来。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