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伟勋 河南航空有限公司(下称“河南航空”)为自己的大胆和灵活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其他航空公司已经取消夜航的哈尔滨-伊春航线上,河南航空一位首次执飞这条航线的机长,8月24日晚间驾驶飞机在伊春机场附近坠毁。这起空难导致42人死亡、54人受伤,终结了中国民航2004年11月22日以来连续2102天的飞行安全纪录。
这一代价似乎不应只由河南航空承担,尽管该公司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内忧外患和频繁变动之中。失事飞机由哈尔滨机场长期包租,机场背后,则是一家略显模糊的黑龙江支线模拟航空公司。它将航空公司、机场和多个地方政府牵入潜藏着风险的利益链条,这一链条刚运转两个多月,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打乱。
模糊的模拟航空
8月24日晚,河南航空第七次飞行哈尔滨-伊春航线。这条航线系该公司8月10日开通,每周二、四、六运行三班,均是夜航航班。
2009年8月,南航率先开通哈尔滨-伊春航线,最初也曾安排过夜航航班,但运行一段时间后认为安全性难以充分保证,便将飞行时间调整至日间。
南航黑龙江分公司2009年8月发布的一份安全技术通告显示,伊春林都机场属新建机场,机场地处山谷交汇漫滩处。该地夏季多雷雨,秋季晴朗天气为主,清晨多雾。在“伊春机场飞行安全措施”项目中,南航黑龙江分公司将第一条确定为: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
8月24日20∶51分,40岁的河南航空机长齐全军,驾驶注册号为B3130的E-190型飞机从哈尔滨机场起飞,这是他第一次飞行哈尔滨-伊春航线。21∶36分,飞机在距伊春机场跑道约690米处坠毁,当时的能见度据称不足300米。
空难造成42人死亡、54人受伤,齐全军受重伤。次日,河南航空其余4架E-190型飞机全部停航,总经理李强被免职。目前事故原因尚未公布。
表面来看,运营哈尔滨-伊春航线并发生事故的是河南航空公司,但这条航线的真正主导者,是一个名为“黑龙江支线模拟航空公司”的机构。该机构并非一家常规注册的企业,而是由黑龙江省机场集团公司牵头,黑龙江省政府及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等市政府与黑龙江省机场集团共同出资,通过三方自主设计航线、租赁航空公司飞机、模拟航空公司运作的机构。
河南航空此次失事飞机,就是被上述模拟航空公司租赁,从8月10日起执飞哈尔滨-漠河、哈尔滨-伊春航线。租赁飞机的实际出资方,是黑龙江省政府和漠河、伊春市政府及黑龙江省机场集团。
在操作中,黑龙江支线模拟航空公司负责航线设计和市场营销,租赁航空公司飞机执行各支线机场间航线的运输任务,航空公司负责提供飞机、机组,并自行提供航班的维修、保障服务。
- 伊春空难:魔鬼在细节中 2010-08-27
- 伊春坠机事故首次情况通报会 河南航空致歉 2010-08-27
- 伊春空难重挫中国航空股 巴西航空公司连带受挫 2010-08-26
- 河南航空换总经理 事故赔付展开原因调查仍需时日 2010-08-26
- 赔偿方案正制定 201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