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职责是报道 政府职责是救人
柯力
2010-09-13 15:27
订阅

特约记者 柯力 菲律宾挟持人质事件的调查远未结束,8位死难者给整个香港社会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虽然菲方调查人员指责媒体的现场直播破坏了人质营救,但也正如全世界通过直播了解到的那样:菲律宾特警控制现场能力很拙劣。

作为媒体人,我有幸从一开始便参与了这场新闻报道,更全方位见识到香港媒体、民众和政府在推动本次公众事件进程中的互动。

时间回到8月23日下午,当菲律宾特警大锤掉进旅游大巴时,大家开始陆续聚集到TVB互动新闻台前叹息。闹剧?实在像场闹剧,听闻政府医疗专机已经出发——于是,开始待命等待人质的返回香港机场——谁也没想几小时后将会是一场血腥屠杀。其时,无法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大使馆、政府新闻处等官方无法连接上,可以获知消息处的只有电视直播。此前接触电视直播的我们,看的是晚会庆典,当一场灾难事件实时进行,每个人的心理冲击何其之大。

时间开始煎熬,谈判变幻莫测。“人质全部被杀!”当字幕打出来那一刻,大家终于意识到出事了。于是另一架政府官员包机出发,香港大批记者深夜之时开始奔赴现场。直至此时,即便有直播,事实的确认,伤亡人数的确认开始成为所有媒体最关注的事情。

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CNN等等,口径不一,准确的数字事关人命,也事关新闻品质。唯一可以确认的消息来自大使馆,但这永远是最后一刻的正确答案。

无法掌控菲律宾的营救行动,但可以掌握香港社会的应对措施——从人质事件开始后,显然所有的信息和进展在媒体的报道下完整的向公众呈现。旅行社记者招待会,特首新闻发布会,保安局行动,菲律宾在港团体回应……一时间,“香港声音”集体爆发,而对应的那头,却是无法有效营救的无奈。

对比如此鲜明,两个社会在生命上的差别对待让世人有目共睹。但香港民众唯有等待包机的归来——这一天已是事发的第三天下午8时。

事实上,对香港政府来说今年可谓多事之秋,从反高铁运动,到政改通过,再进入新施政报告的咨询期,如履薄冰。如何顺应和反映民意着实很难,但这一次显然他们做的很好。

从飞机降落到香港机场那一刻,政府新闻处便细致安排官员与媒体的公开对话。每一次受难家庭的转移,除特别小组跟进外,相关的部门负责人都会详细解释最新的进展情况。除了传统的直接见面,特首也通过电台致“香港家书”,通过Blog,甚至是Facebook直接与网民交流。这一次,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互动在这里真正实现。

此外,在香港独特的政治体制中,议会当然也有自己的角色。“头七”那天的首次跨党派大游行,及至此后的议会特别会议,直接让政府面对质询,对事件处理做程序讨论,并从立法层面予以监督。

至于媒体在人质解救行动中是否有推波助澜值得商榷,但过于解读媒体的在事件中影响力是极不合理的。

而随着事件调查的持续推进,我们可以确信的是:政府公权力在媒体和立法会监督下正视民意,并推动社会情绪朝着理智的方向发展。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