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朝鲜沿鸭绿江13市“造区”行动(2)
陈勇
2010-11-10 07:14
订阅
 1  |  2  |  3 

丹东:边贸先行者

“毫无疑问,丹东是鸭绿江经济带最大受惠者。东北东部城市群都没有出海口,只有丹东有,道路打通后,将大量节约运输成本。”李昀峰说。

这个城市的高层,如今的梦想是把丹东建设成第二个深圳。

事实上,在对接朝鲜方面,丹东一直是先行者。

丹东和朝鲜仅一江之隔,丹东港是东北东部唯一的出海口,也是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距离最近的港口之一。

东北地区货物从陆路到大连经渤海、黄海再转入日本海,到达日本新泻的航期约4-12天不等。如果通过丹东港运输到同一目的地,大概只需要1-3天。

丹东市长赵连生介绍,目前,中国出口对朝的贸易中,大约百分之六七十的货物经过丹东口岸进入朝鲜。整个对朝贸易出口,占整个丹东市出口的1/3还多。

“2010年上半年丹东口岸对外贸易总额8.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6%,占全国中朝贸易比重的60%。”丹东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宋喜梅说。

据介绍,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原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农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是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铁矿砂及其精矿。

对朝贸易最早是老家在丹东、后来移居朝鲜的华侨起来的。

由于朝鲜物资一直匮乏,华侨回国探亲后返朝时,会携带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华侨尽量多带,再转手倒卖,利润惊人。

在丹东边贸圈里一直流传着“发财油条”的传说。一位朝鲜华侨穿一件军大衣到丹东,把军大衣里的棉花全拿掉,在丹东买上几百根油条,用塑料包好,装进军大衣里穿回朝鲜,再把油条拿出来偷偷卖掉。几百根油条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可以赚4倍以上的利润。

除了本地生意人,在这座城市里,外地边贸客的身影也一直络绎不绝。

75岁的王贵民祖籍浙江温州,从部队复员后,留在了丹东。儿子开了一家边贸公司,一个月要过江十几趟。老王总替儿子担心,认为朝鲜政策多变,万一回不了本怎么办。

小王对父亲的担心漫不经心:“赚钱肯定有风险。再说现在政策信号比较明显。”

最近中朝两国领导人频繁往来,让国际社会和国内的资本蠢蠢欲动,更多边贸客奔赴丹东。

在丹东市鸭绿江边遥望可见的朝鲜黄金坪岛和威化岛,一片荒芜中仅见几栋低矮平房,与江这边丹东的高楼大厦对比鲜明。四个月前,为寻求经济体制变革的朝鲜,将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两个荒岛作为对华招商的重头戏,一时间,客商云集。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