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
杨兴云
2010-11-11 07:04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兴云 两年前,44岁万庆良当选为广东省副省长。被称作广东唯一一位60后的省部级干部,他分管的外经贸工作正好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而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在此期间,万庆良提出“大开放、大外事、大外经”的工作思路,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

今年4月,46岁的万庆良当选广州市市长,被当地媒体称为“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市长”。今年正逢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对于广州的掌舵人来说,这也是一个考验。

日前,针对亚运会以及这场盛会之于广州的影响,万庆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经济观察报:广州亚运会的准备情况如何,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万庆良:现在各项筹备工作都已就绪。场馆建设全部完成,竞赛项目已经确定,竞赛报名圆满结束,竞赛日程最终确立,比赛场馆调试良好,技术官员已经到位,竞赛团队组建完毕,47项测试赛顺利举行,重大活动有序开展,电视转播准备就绪。亚运会开幕式已于10月20日晚举行了彩排。广州亚运已经全面进入百米最后冲刺阶段。

经济观察报举办亚运会将给广州带来什么?在亚运效应中,影响最大的是哪方面?

万庆良:举办亚运会是广州重大的历史机遇,一定会给广州带来巨大的变化,带来一个新广州。广州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是城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势必留下深远的影响。

亚运效应中我们觉得影响最大的是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亚运会肯定将带动体育休闲娱乐业、体育健身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娱乐保健业、体育旅游探险业等服务的发展,拉动广州体育产业,让它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举办亚运会,不仅可以提升广州经济发展的动力,不仅可以提升广州城市的基础设施,而且对提升广州的城市品位,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筹办亚运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满足亚运赛事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赛后的开发利用问题,考虑亚运赛后能够给广州人民带来什么益处。好的设施,好的生活环境能为广州人民带来益处。基于这样的考虑,广州建设了亚运历史上首个集亚运会配套设施为一体的亚运城,亚运城比赛时是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的使用区域,赛后将转型为一个新型的社区,成为居住、购物、医疗、教育为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区域和区域服务中心。

广州还建设了一批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社区发展相结合的亚运场馆,比如举行开闭幕式的海心沙,赛后将成为亚运公园,可以展示亚运文化的遗产。海心沙将会与广州塔、广州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建筑一起成为广州新中轴线上最能够体现广州城市面貌的新景观。我们希望看到通过举办亚运会,为市民带来新的精神财富。我们提出“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就是为了提升新的生活品位,引导广州市民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亚运会带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经济观察报:亚运会给广州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方面带来哪些变化?

万庆良:在广州这样一个人口接近1500万的特大城市,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这样的国际性体育盛会,解决好空气质量问题、水环境质量问题,是一个前提条件。同时这也是广州近1500万市民一直以来的强烈愿望。根据举办亚运的承诺,也根据广大市民对优良环境的期盼和对宜居城市的需要,我们系统地开展了水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的综合整治。

广州制定实施了 《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等两部地方性法规和《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空气保障方案》及其他的配套方案。根据方案,我们组织各方力量全面推进空气环境的综合整治。到目前为止,列入整治任务的工业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整改、清洁能源改造、燃煤小锅炉淘汰等七大整治工程,5873个项目中已经完成了99.67%。

今年5月份以来,还开展了第三批燃煤小锅炉淘汰和餐饮业扰民投诉整治清查、处罚等5777个项目,总共完成了89.9%。从防止工业废气污染,实施产业“退二进三”,防止机动车污染,防止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整治餐饮业污染扰民,开展区域污染防治等七个方面进行空气环境的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经济观察报:经过亚运会的建设,广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万庆良:现在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广州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畅了、房更靓了、城更美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

2010年前9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提高至97.07%,比去年同期上升0.73个百分点。白天可以晒太阳,晚上可以数星星。

2006年开始恢复横渡珠江活动,今年更实现了可以不用采取截污措施直接游泳,昔日黑臭的东濠涌如今可以媲美韩国清溪川,全城121条河涌水质明显改善。

据专家估算,亚运会的举办可以使广州的城市建设提速5至10年。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广州提升科学发展能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扩大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标志着广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