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政经要闻 > 天下大事

经合组织报告: 中国科技创新“发”大于“研”

  
作者:安士莲
发布日期:2007-08-31

讯 记者安士莲 8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与中国科技部一同在友谊宾馆发表了第一份有关中国的科技创新报告。 

报告称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便仅次于美国,高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从1995年算起,中国的研发开支更是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研发投入已达3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六。而2005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4%。 

据OECD非成员国合作事务主管张钢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份报告由中国及OECD专家共同合作而成。而最终的执笔则只有他本人、OECD国别评估部主管Jean Guinet以及OECD国别评估部副主管Gernot Hutschenreiter三人。 

据张钢介绍,2005年3月OECD同意对中国进行创新体系评估,历时两年半,这份报告终于在2007年8月27日在北京亮相,并于次日召集中外专家就报告进行进一步磋商。OECD将依据讨论的结果,对报告进行修订,预计最终版本将在年内出台。 

尽管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的努力得到了OECD的肯定,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旧大量依赖海外技术供应。几十年以来,“中国国内研发活动受限于规模、范围及深度并与生产脱节。”而研发投资的社会及经济回报远不及OECD较发达的成员国。 

OECD将原因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大于“研”,OECD认为中国目前的研发主要倾向于实验发展,研发经费中只有1/4投入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而70%多用于实验发展。而缺乏基础及应用研究大大降低了专利发明的可能性。 

其次,大部分的研发投入被用于更新设备等硬件建设,而忽略了知识资本的积累。最后,中国的创新系统效率不高,有些企业无法将学习的深度和速度结合起来,而有些企业则缺乏创新的动力。 

包括前后书皮在内共计68页,这份报告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科技创新在解决这些挑战中所起到的作用。 

OECD认为中国经济正从农业向服务业转型,但是由经济改革、出口贸易及投资支撑的快速发展模型不可持续。GDP增长不均衡、人口老龄化、出口仍处在产业链下游、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压力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都给限制了中国的发展。 

OECD报告指出“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正经历根本性的人口统计变化……中国或许在致富以前就已经老龄化了。” 

美国华盛顿Dewey Ballantine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艾伦.沃夫(Alan Wolff)援引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名言以及中国提出的“自助创新”目标,认为科技创新与中国的目标一致。 

报告在第二部分评价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步伐及主要特征,并着重指出中国缺乏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离创新大国的路还很远,教育系统对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人力培训方面进展卓有成效。但是按照人才与总人口的比例看,中国远远落后于OECD成员国,而要想成为创新大国,中国创新人才的数量还有待增加。2000年以来,中国本科生及硕士数量明显上升,但是科技及工程学位数量反而显著下降,令人担忧。 

国际人才流动是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市场面临的瓶颈。一方面高级职业人员及创新型技术人员短缺,而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企业无法与跨国企业争夺人才。尽管中国采取吸引海归人才、建立开发区及科技园、税收及项目融资优惠及人才招揽项目上颇为用功,但成果似乎喜中掺忧。 

OECD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才流动仍将取决于国际工资水平、工作及居住环境以及企业机遇等因素。 

OECD注意到,自1985年科技体系改革以来,企业界已经成为研发投入大幅上升,由1990年初的40%上升至目前的2/3,公共研究机构的分额则大幅下跌至不足1/4。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报告的第三部分评价了中国管理政策并为中国如何促进科技创新支招。OECD肯定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科技创新的成果,但是政策制定、管理及评估应更具市场导向。 

OECD国别评估部主管Jean Guinet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希望能够平滑的融入到全球知识及创新系统,那么我的建议就是CIC,CIC就是指竞争、自主、合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