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不眠夜(2)
在这些领导人发言的同时,一份正式的文本正在讨论之中。
此前,12月18日凌晨3时,20多个国家的与会领导人以及代表结束了3个小时的议程,达成了一份气候变化协议草案。
据悉,领导人发言完毕之后,各国部长还要继续讨论最后的正式文本。
还能在今天,在各国领导人离开之前,拿出一份正式的文本来让他们签么?
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当地时间下午15:00,截止到本报记者发稿前,依然茫然。
“现在是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做出最后一分钟决定的时候了。” 一位谈判代表说。
“死结”——《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这次会议难以推进的死结。
《京都议定书》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死结”。 主要症结在于 《京都议定书》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带有区别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一直要以 《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 “双轨制”来形成最后的案文;发达国家则要求形成一个新的案文。
12月14日,上周的开始,就再次出现了非洲国家离席事件,气氛一度紧张。其主要原因就是先谈 《公约》还是先谈 《京都议定书》。
最后是基础四国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部长召开紧急磋商,中午跑到大会主席办公室要求尊重77国集团意见,事件才得以平息。
12月15日, 《京都议定书》险些被杀。
由于 《公约》下的减排目标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问题高度重合,非洲国家坚持先谈《京都议定书》,而发达国家则一直拖延,要在 《公约》下先谈这个问题。
“我们担心如果在 《公约》这里谈的多了, 《京都议定书》里的国家会逃到这边来。”一位非洲国家代表说。
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坚持要 《公约》先谈,给出的说法是: “想先确保美国能在 《公约》这边被锁定,因为美国不是 《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
英国代表MarkLynas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京都议定书》是需要被取代的,因为第一承诺期将要在2012年结束,第二期的承诺还没开始,美国没有被包含进来。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协议来把美国包容进来,也许这份新的协议里面包含了所有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称作(CopenhagenKP)。”
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个借口,中国代表于庆泰在当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关于美国的问题,公约下面有一条已经规定了,所有发达国家承担的义务要有可比性。所以美国不是问题。”
“发展中国家不想让 《京都议定书》死亡,态度坚决,因为这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唯一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MarkLynas说。
经过15日一晚的奋战,各国代表团终于形成了新的 《公约》案文(LCA7),另一个工作小组也就 《京都议定书》达成新的案文的。
谈判露出一丝曙光。
12月16日早晨, “从天而降”的 “丹麦草案”打破了人们的希望,使谈判再次陷入 “不确定和没有方向”。
此草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无果而终,一天的时间就这样再次被浪费掉。
其后果就是,直到17日的早晨谈判还没有从程序上的问题过渡到实质问题的讨论。
晚些时候,丹麦放弃了强推草案的企图,谈判得以继续进行。
《京都议定书》也是中国和美国的 “死结”。
MarkLynas说: “想把中美的使命在同一时间协调在同一水平上,是这次会议最大的困难。”
这次会议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想要寻找的是 “common”(共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想要寻找的是 “differences” (区别)。一位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的法律主管告诉本报记者。
美国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也要像发展中国家一样,负更多的责任,主要集中在减排目标和MRV(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的三核原则)这两个方面。
而 《京都议定书》中对发展中国家是没有此类要求的。
美国要求以中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要就减排目标做出法律承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们认为: “《京都议定书》只限制了全球30%国家的碳排放,随着碳交易的进行发达国家会以购买的方式将碳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并没有达到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碳泄露。”上述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的法律主管说。
1 | 2 |

- · 下一站:墨西哥城――那些哥本哈根教会我们的 | 2010-02-23
- · 邓聿文:如何才能保证我们的幸福和尊严 | 2010-02-23
- · 谁签订?谁放弃?新争吵即将开始 | 2010-02-03
- ·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见闻 | 2010-02-01
- · 吴吟:中国国家能源委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战略 | 201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