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三通”渐入佳境(1)
记者 万晓晓 韦承武 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实现“两岸三通”再次作出努力。
5月4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领导者们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项意见明确指出了福建省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适应“两岸三通”的需要。
再加上海协会、海基会近段时间以来多次“亲密接触”后,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并签署了多项协议。这一系列的事件的积极影响将推动“两岸三通”渐入佳境。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难一帆风顺。”国台办主任王毅这样评价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而“两岸三通”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因素之一,其实现的路程上仍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西经济区与“两岸三通”
无论从具体内容还是从发布时间上看,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都与“两岸三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5月4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中央政府对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这七项要求中的头两条明确指出了福建省应当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
海西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福建省在经济上与台湾地区有着非常强的相似性。据原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教授介绍,上世纪70年代台湾产业结构以服装、鞋业等轻纺工业为主,福建从上世纪末开始兴盛的也是这些产业;后来台湾开始大力发展电子、石化、机械等产业,现在也成为海西经济区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海西经济区复制了台湾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对于承接台湾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福建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海西经济区要从复制上升到融合,必须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这两大问题。
近年来,台资企业有向江浙地区转移的趋势。福建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这主要是福建产业链较短,上下游配套能力偏弱,产业集群效应不强的原因造成的。台资项目到福建投资,必须自成体系,投资成本高,无形中弱化了福建省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此外,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特别是交通网络发展总体水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海西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铁路、城际轨道干线、公路、航空四张交通大网正在加速编织。
而就在国务院出台《意见》不久前的一段时间内,海协会、海基会进行了多次“亲密接触”,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2008年6月到2009年4月,10个月的时间,海协会与海基会最高领导人分别在北京、台北、南京举行了三次会谈,双方共签署了9项协议和一项共识。 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人员往来,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和正常秩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6月12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举行了第一次“陈江会”。而此前,以海协会和海基会为主要沟通渠道的两岸会谈中断了近10年之久。第一次陈江会处理了周末包机直航、大陆游客赴台观光两大议题。
2008年11月,第二次陈江会在台北举行,这是两会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岛内进行正式会谈。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启动,标志着两岸全面“三通”基本实现。
2009年4月26日下午,第三次陈江会举行。当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南京紫金山庄签署《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三项协议,双方还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达成共识。
就在第三次陈江会后的第8天(5月4日),酝酿了5年之久的海西发展思路被中央第一次用专门文件的形式推出。福建省官员认为《意见》是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先行先试”的充分肯定。此前,海西享受的“最高待遇”仅是两次被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及。
1 | 2 |

- · 国台办谈“胡马会”可能性 | 2009-11-25
- · 马英九:不排除有朝一日与胡锦涛会面 | 2009-10-20
- · 达赖访台冲击两岸关系 原定多项交流活动取消 | 2009-09-01
- · 海西经济区:20城市竞合升级 | 2009-09-01
- · 马英九同意达赖访台 国台办坚决反对 | 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