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文 6月22日,东莞,热。
作为一个跑商务部的记者,这么久了才是第一次来东莞,似乎有些失责。
今天很热,强光照的空气都明晃晃的,让人心情莫名烦躁。由于明天约好采访的企业在寮步,我绕开了市区,直接来到镇上。
我没有去想象一个城市“模样”的习惯,感觉不管是摄影师、旅者还是文人,他们总是选择了超乎现实的瞬间,拿捏了更渲染的字眼,夸大着自己的感触。
没有期待,随着逐渐深入,我竟开始失望。
千篇一律的城镇、厂房,镇与镇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仿佛永远也走不完,厂房与厂房,如出一辙,让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我想起了东莞官员的一句话,过去三十年,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把全世界大批有钱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另一件是把全中国大批贫困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打工。
改变这里的是一栋栋紧密的、无处不在的两层或者三层的房子。
改变这里的是无数从香港、台湾、日本、韩国远道而来的人——过去略有积蓄,或者在本国刚刚变得不像是穷人的人——他们在这里惊喜地发现,在这里可以变得更有钱!
于是从高速公路两边开始,到市中心,或者再到周边的某一个镇,密密麻麻的矮层工厂,爬满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
这里,被淘金者变得越来越荒漠,却并不时尚。
晚一点的时候,站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下班的女工,我脑子里蹦出一串数字:
东莞,全球每5台电脑就有1台、每5件羊毛衫就有1件、每4双运动鞋就有1双来自这里。
东莞,一个依靠“三来一补”,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152亿元,30年间增长120倍,“富可敌省”的城市。
我们永远都无法详知那些以“增长”的名义所发生的每一件事背后究竟还有什么?
但是我想探知一种可能,有一天淘金者选择离去,打工者不再选择这里,东莞是不是还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
事实上,这种可能也许正在发生。
当加工贸易利润越来越薄,当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遭到质疑,当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是否终结遭到拷问,当新一代的农民工随着中西部的崛起逐步退回内陆……东莞将会以什么状态延续?
听一个城市的故事永远不如看到她,但看到她时要相信,你见的只是一部分、小小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两三天,我渴望了解更多,也许只多一点点。
相关报道:东莞到苏州——外贸转型笔记之一:新一代农民工“恃宠而骄”?
- 周忻:转型商业地产不易 2010-06-22
- 东莞到苏州——外贸转型笔记之一:新一代农民工“恃宠而骄”? 2010-06-22
- 山西资源转型综改试验区方案上报 迫切需要转型 2010-06-18
- 加工贸易转型方案正在酝酿 重点解决节能减排 2010-06-16
-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谈中国经济转型 201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