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解决百姓住房 落实保障房关键看政府(2)
总结2009年的房价暴涨,住房主管部委的官员私下表示,抑制房价屡难有所作为,是因为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资源,比如说大量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如果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保障房。在房价高涨时,政府适时抛出足够的供应,在房价低迷时再恰当地收购住房项目,可以起到调节和平衡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尽管这看起来是个似乎幼稚的理想,而且以保障性住房来干预市场,目标上似乎也有所偏颇,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其基本立场。
在香港,政府调控房价的主要手段是调节土地供应量,同时也兴建大量的公屋以解决低收入人群居住需要。但是在中国大陆,调节土地供应量是个殊为头痛的问题。或者直白地说吧,指望地方政府来牺牲土地资源调节房价基本是个幻想。
我们应该清楚一点,看数据应该有选择,政府通常倾向于给大家看好看的数据。凡是地方政府提供的保障房数据大多侧重在土地供应上。也就意味着,这个数据其实没什么意义。
比如,2007年北京市用于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用地实际供应451公顷。这一数量是年度供地计划指标的两倍之多。当年,北京市政府还计划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市供应860公顷土地用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860公顷土地,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事实呢,这些土地一半以上都是在计划中列入,在扯皮和扯谎中消失。
再看最核心的数据,竣工量。先看去年,2009年北京市计划新开工政策性住房850万平方米,竣工政策性住房200万平方米。竣工和开工相差650万平米。当然,北京市政府会解释,开工到竣工需要时间周期。
但仔细查找过去几年的数据,你会非常奇怪和惊讶地发现,住房改革以来,年年的竣工量都大大小于开工量。例如,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经济适用房的施、竣工面积分别为783.4万平方米、325.6万平方米;806.5万平方米、323万平方米;710.5万平方米、237.2万平方米。一半以上,或者绝大部分理应竣工的保障性住房消失了,没了!
这不是探秘游戏,一点也不好玩。相反,让人感觉痛心。
就房地产问题而言,根源在财税分配体制和土地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对立不可否认。既然承认这个现实,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希望这次政府伸向保障房领域的“手”,能够强硬起来,言出必行。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真正符合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保障房建设体系,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由政府来购买保障房。国有企业,我们建议,慎用!
1 | 2 |

- · 南京收紧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最高可贷额降至20万 | 2010-02-23
- · 南京住房公积金收紧 传递楼市新信号 | 2010-02-23
- · 选举法修改必须直面竞争性选举 | 2010-02-23
- · 住房保障元年 | 2010-02-22
- · 政府调控和市场预期 | 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