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Baidu
map
识时务者熊培云
萧轶
2011-04-27 13:22
订阅

身处转型时代,熊培云在学术之外,关注时代事务,引导时代大势,宣扬时代价值,倡导时代精神,与其他学者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愿意且善于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创设社会价值的形成。许多学者埋头于高头大章的写作,而不愿屈就于短小浅显的文章。而在一个热言时代,时评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传播,已成燎原之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时评,它可以解析新闻、传达民意、引导舆论、督促公权。当然,时评的介入点、比较点,已使时评已经成口水泛滥的吵闹文章了。但是,好的时评,它既是作者思想的结晶,也是思想的广告,随着公共空间的扩大,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社会的监督和公权的鞭挞,还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在《许倬云谈话录》中,许倬云先生就曾对此赞同道:“这种小文章对普及学术思想与推动社会进步大有好处。” 

《自由在高处》是熊培云近年来的时评集,也选入了他自己的一些随笔文字。在序言中,熊培云借用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话语说出自己的时代使命:“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他把写作当成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的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好。 

时下的时评早已口水泛滥,熊培云的文章则不然——“诗歌加论文”式的表达,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如时下这个热言时代的盐。他的文章不是暴力之军,而是思想之兵,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思维的训练,做思想的加法。因为在他看来,没有哪一位思想者能够让自己成为药到病除的神医,改造社会与政治是一个负责的系统工程,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他执著于撰写那么多的时评专栏,在于他认为,推动社会改革,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不要去掂量你此前堆积的那根稻草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它分量过轻,或者没有重量。他认为,时评是启蒙运动的延续,并把它当做一项未完成、需要不断完善和不断更新的事业;一个批评者能否做到生逢其时,就在于他的言说与参与是否适逢其时,恰到好处。惟其如此,他的言说才可能是自由而且有效的。 

如果说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中探讨的重点是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构一个公民社会,那么,《自由在高处》继承《重新发现社会》的余脉,其重点和方向则在于自由与自救,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致力于为大时代中的人们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即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身处转型期的中国人,面临着心灵与头脑的冲突,在“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时,人们渐渐远离了心灵生活,压制了内心的声音。而熊培云打开另一种思维,看到了公民对权利的普遍信仰,社会一点一滴地收复本当属于自己的领地,重新确立国家与社会以及社会与个人的边界,文明的积累、历史的加法、秩序的演变与拓展,以及心智的自由,能够慢慢让社会的个体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在自救中盘活已有的自由,从而获得更高的自由。他的文字不像国内某些“自由派精英”般以“天下第一良心勇气”的道德戾气进行宣判,以毫无宽容的“自由精神”为自己的“独立人格”锦上添花。而是在自由、进步和宽容等价值的指引之下,尊重个体的成长与选择,由个体的自由去追求群体的民主。 

最重要的是,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特别注重生活。“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并且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争取自由的条件上,熊培云看重的是时间,而非空间。他在关于《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中如此说道:“回到安迪,他之所以能够从肖申克监狱里逃出,正是因为空间禁锢了他,而时间又拯救了他。一天挖不完的隧道,他用十九年来挖;一天做不完的事,他用一生来做。我说人是时间单位而非空间单位的意义亦在于此——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如果你一生都像安迪一样追求自由,知道自由在高处,那么你的一生就是自由的。”熊培云的“识时务”,在于他看到一个封闭的社会正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他站在一个历史的情境之下,看到中国今日的进步,并以一己之力实践之。 

虽然这本时评集或说随笔集依旧如《重新发现社会》那般受到注目,但是和《重新发现社会》一样,没能构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没能对如何盘活已有的自由进行有体系的言说。不管是《重新发现社会》,还是《自由在高处》,熊培云的文字,总让我有种不稳定的表现。这也是时评的特点,没能让文字构建起一个完善体系起来,东奔西突,散为一盘。但放在一个社会或者时代中,它的价值还是不能被否定的,也可以用李怀宇看许倬云“江河系列”的看法来说:“我的读后感是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记录了您当时对台湾政治与社会的想法。”这些文字记录的,不也是熊培云对大陆政治和社会的看法吗? 

我们都对帕特里克那句激扬豪壮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熟稔于胸,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的失望不至于变成绝望,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必要,让我们看到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而是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看到的积极与乐观。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所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我们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一起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和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和世界。正如熊培云在序言中说的那样:“那代人没做完的事,由你现在来做,既是责任,也是机缘。”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