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最基层的员工,他的价值也要被尊重。”由此,李宁公司在KPI的考核中,列出来一条——管理人员在每年必须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不少于两名具有潜质的员工,同时对具有潜质员工的辅导和对全体下属的知识分享不少于规定小时数。
2004年李宁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此前,人力资源部门开始研究公司的人才激励体系。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有多少员工可以持有股权期权,以分享到公司的成长。
“我们说30%吧,当时就遭遇了很多反对意见,”人力资源总经理戴倩回忆说,“那时候上市公司很多了,说5%已经足够了,30%,疯了吧?”不过最后,公司还是定下来30%的比例,且沿用至今。做出这一决定的唯一考虑,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
对人的尊重和重视带来的结果是,虽然职业团队管理公司在今天的中国企业并不稀罕,但如李宁公司般成熟者,仍然寥寥。
用老员工的话说,即便公司刚成立之时,李宁本人也没有怎么介入过公司的管理。而在几次订货会之后,有员工总结说“反正领导看好的设计,销售都不好”,这一评价传至公司高层,李宁公司的职业化运作更为彻底。
李宁公司的起步,很不像一家本土公司。“李宁公司确实走的比较超前,无论是治理结构、运作体系、人才梯队或者思想观念,很多很优秀的公司走完这一段,可能还需要五年。”前李宁公司CMO说,“包括聘请顶尖顾问公司给公司出规划,然后转化成内部的体系。”
李宁创办运动员基金
很少有人知道,职业斯诺克比赛WPBA一站的冠军奖金也就是1万美元,而九球天后潘晓婷在美国打一个赛季,开销至少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拿3个冠军都不够。在潘晓婷的其他经济来源不够支撑其在国外的训练及比赛费用时,有一个基金会向她提供了帮助。这就是“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
在“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中国大陆,国家队及省队的注册运动员约共有一万四千人,连同市队和县队及少年体校,全国运动员人数约达二十万人。运动员一般自六、七岁开始接受全职专业训练,根本无法完成普通学校的教育课程。退役运动员由于既无学历,又欠缺谋生技能,在重投社会时皆面对重重困难……
这其实也正是李宁本人发起这个基金会的初衷。李宁将这一初衷与国家体委相关人士沟通后,中国首个运动员教育基金迅速诞生。
基金会的发起由李宁出资2000万,当时拟定叫做“李宁教育基金”,但李宁一知道便提出了反对,说直接叫“运动员教育基金”。
李宁公司对竞技运动的理解,较任何一位同行都要更为深刻——这件事情的神圣无可替代。也正因为此,运动员在登上领奖台时,需要为他升国旗、奏国歌,而这其实是国家元首的待遇。
其实,这才是李宁本人会为在领奖台上没有穿过中国品牌的运动装遗憾的最大背景。当然,竞技运动也有其残酷的一面,在登上领奖台前,运动员面临诸多艰辛,而很多运动员一旦退役,甚至生活都会成为问题。
“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正是希望能够通过向在役运动员提供包括培训、资助等,化解这些问题。在李宁公司来说,这是他们真正尊重运动精神的最基础部分。
此外,李宁也成立了“广西李宁基金会”。在广西,基金会投资超过1亿创办了一个体育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李宁公司的同事将这些都视为理所当然。他们记得李宁本人“不是为了卖衣服鞋子”的表述,并将这些公益活动恰当的称呼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蒋介石的后半生 2010-06-25
- 驭人生悦梦想 2010-06-25
- 中金再生拟亿元收购国能发展 设上海总部备战A股 2010-06-25
- 亿吨石化产能上马“黄三角”生态面临大考 2010-06-25
- 国家设计中心的“夭折”与“新生” 201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