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联合巨亏事实
“中华联合巨亏”传言,已经在保监会工作组的“调研”下渐渐真实。
知情人士透露,“调研”结果之一是:去年9月份时,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简称“中华联合”,中华联合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控股公司”)每股净资产负4.8元人民币,公司总的净资产负66亿元人民币。
中华联合的资金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上升到其最大股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保监会层面。
就此,本报记者致电中华联合,相关人员表示,对以上情况不予置评,但也未对上述数据予以否认。
保监会“调研”
“保监会有三大难题,第一个就是中华联合”,这是保监会内部的说法。而中华联合在开拓业务上一贯的强悍作风,也使财险圈内对该公司的现状猜出三分,“中华联合做的太大,而资本金一直跟不上,如果会计核算的话就可以破产了”,一位常年从事财险公司合规工作的业内人士说。
中华联合最大的问题就是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而这两点正是保监会今年力推的监管制度——分类监管划分ABCD中的两个核心方面。有关保监会人士透露,第一批分类名单可能会于今年四月份出来,而现在保监会正在测算四个区间内的保险公司比例。
单就偿付能力而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于2008年9月1日起实施,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0%。
可见保监会在防风险,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上的力度。巧合的是,保监会对中华联合的“调研”正是始于去年9月,中华联合的实亏数字就是在“调研”初始时期得出的。
“调研”一直持续到春节放假前的最后一个星期,2009年初保监会还来到中华联合业务最好的上海分公司“调研”。
“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整个行业有十几家,但是程度各有不同”,一位保监会人士如此说。当记者问到净资产负66亿元的中华联合是不是程度最严重的一家,该人士笑而不答。
中华速度
保监会对于中华联合一直没有这么特殊的关注。
当2006年中华联合经过4年就将保费收入从十几亿增长到150亿,跃居全国财险第四,跻身第一集团的时候,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曾评价:“中华保险创造了公司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业内人士却将这称为“可怕的速度”,因为在这种扩张之下,当时股改前的中华联合只有2亿元资本金。
其实从2006年开始就有媒体质疑中华联合强攻保费,偿付能力不符合监管。
说到中华联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其“风格特殊,作风强悍,不像商业公司,也不跟圈里接触”。“他们的业务品质不好,很多人保财险都不敢承保的他敢做”,一位财险业内人士说道,“要知道财产险是以小保大。以千分之几承保,却要100%赔付,所以对保险公司在核保和理赔上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
在车险领域,高佣金和低手续费是中华联合得以短时间内业务量爆发的杀手锏,甚至别的产险公司努力压低车险中介成本时,中华联合却用中介力量扩展业务。在2006、2007年,车险保费收入占其整个保费收入的80%-90%,但业务结构不良。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中华联合因为急切的快速扩展,没有控制好赔付率和成本费用,导致进入了一个怪圈:必须用高比例的增长来维持赔付。换言之,公司要继续大量的做业务,用新收入的保费支付以前业务的赔付。
“中华联合这三年很糟糕。没有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急刹车,转而关注业务品质、盈利能力、业务员管理。”上述业内人士说。
中华联合是最后一家实施股改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前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从2004年4月保监会批准,到2006年6月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揭牌,股改终于完成,实现“一改三”:即上述控股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独立法人子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终持有控股公司61%股份,而员工持股18%,成为首家由员工间接持股的国有保险公司。
股改也给中华联合带来资金,控股公司注册资本15亿人民币,产、寿险子公司各占7亿多,但是目前寿险子公司还没有筹备起来。
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偿付能力成为保监会监管的重点,尤其财险,先后有大地财险、天安财险因为偿付能力不达标被保监会停止了五省市的非车险业务。但是目前中华联合并没有被要求停止业务。
上述保监会人士透露,“调研”中华联合的工作小组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督促其早日实现新一轮的增资扩股。
谁来增资
2008年,因为赔付高而投资收益不好,财产险全行业亏损。一位财险公司人士估计各公司的亏损一般在10%-25%左右,“按中华联合每年的保费规模来看,至少要亏近二十个亿”。
中华联合上海分公司人员则表示,该分公司也“稍有亏损”,情况不容乐观。
中华联合在2007年提出要进行新一轮增资扩股,以此作为2006年保费150亿,但亏损3亿多情况下的对策;同时控股公司要完成寿险、资产管理、保险中介公司的组建(见经济观察报2007年6月11日报道《中华联合保险急启增资计划疗治并发症》)。
但是增资扩股一直没有下文,组建未见结构,中华联合自身的偿付能力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为了缓解燃眉之急,中华联合在寻找投资者的同时,仍旧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要一刻不停继续扩大业务,这也是“中华速度”的一个后遗症。
2007年以来,中华联合慢慢开始进行业务调整,作风低调了一些,保费收入增速也保持在20%左右,但是上述人士认为中华联合现在局势不利,“就是需要钱,这个窟窿谁来补?按照会计核算,从商业角度讲是不值钱的,没有投资者敢进去;从其组织架构,各地比较全面的分支机构来看,值10亿元左右。”
而对于增资事宜目前的进展如何,有何计划,中华联合总部的多方人士均表示,对此不予置评。但本报了解到,增资方有可能是外资机构。

- ·WellPoint借医改深耕中国 3年进入私营健康险市场 | 2009-01-22
- ·金融中心之争第二役 标的物:PE | 2009-01-22
- ·中产家庭理财样本 | 2009-01-22
-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 2009-01-22
- ·“中国第一油画村”的年关 | 200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