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改革可否更大胆些?
中国资本市场近于瘫痪。
这就是当下的现状,资本市场的问题显然并不仅仅是短暂的感冒、发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48元满仓中石油。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记者会上直言“中石油开盘价很荒唐”,以对发行制度进行检讨并阐释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事实上,自2008年9月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就已出现极度萎缩。2009年至今,以定向增发作为目前唯一的融资方式所募资金不足200亿元。而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健全的标志之一。
资源配置功能因IPO的暂停、重组并购推进缓慢未有起色;财富分配功能则因为A股的持续低迷,特别是上市公司吝啬的分红而难以发挥。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如今全军皆墨。
中国一级市场股权融资长期带有窗口行政调控的色彩。观察月度融资节奏的变化,2001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出现两个月、四个月、七个月和五个月的真空期。而2008年10月至今,股权融资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而这些停顿期往往与整个证券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有关。
在经历股灾之后,股市身体开始虚弱,经过吃药、打针、休整,继之以政策进补,稍有好转,但由于失去融资功能,某种程度上已陷入瘫痪状态。
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陷入如此状态?
一位证监会官员曾向记者慨叹道,阻碍中国股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行政管制色彩太浓。确实如此,但要改变此状态,一是发行审核要从核准制到注册制过渡,二是对发行节奏的控制应放开。当上与不上、能卖多少价钱都被浓厚的权力管制色彩笼罩的时候,公司质地与保荐人专业能力在发行中必然被淡化。
此外,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应被再次审视。以往,我们已经承认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整体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其某种程度上的关键性作用,还未被真正地重视和确认。从历史来看,美国经济之所以超过英国,且将更多国家远远抛在身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拥有更为成熟、发达、开放的资本市场。甚至目前的经济、金融危机,也难以撼动这个基本的判断。因为国际间产业升级的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取决于其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产业的升级、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的自然结果,从长远来看,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是更加可持续的。
“我们没有从灵魂深处理解资本市场对未来的中国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们对资本市场还停留在一种非常歧视的阶段。”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证券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说的话,虽然尖刻,却反映着中国资本市场在某种意义上的真实处境。
“两会”之后,证监会也面临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大调整,于是市场冀望新一届证券监管层能延续改革甚至是加大改革的力度。事实上,当局高层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中国证监会深化发行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逐步强化市场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减少乃至消除行政力量对选择证券发行人的干预,最终实现证券发行审核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
又比如,即将推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新股发行定价将进一步市场化;强化市场的约束机制;在风险明晰下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小投资人的利益。同时,证监会也在对“窗口指导”进行重新考虑,以弱化行政约束。因此,新股发行改革也成为IPO重启与创业板推出的必经之路,以防再次积累遗留问题。
但这依然是一个“循序渐进、小步慢跑”式的改革,并未触及“核准制”和“窗口指导”这两个被市场所诟病的根本,更无从涉及对资本市场的关键性作用予以重新定位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应该考虑,我们的改革是否可以更激进一些?当然,我们也知道,这就并非证监会一家监管机构可以做到的事情了。

- ·官家之城与小民之市 | 2009-03-13
- ·两会新闻的“赤壁大战” | 2009-03-13
- ·现在适宜海外并购吗? | 2009-03-13
- ·经济刺激新政传闻助推股市飙升 | 2009-03-13
- ·China's Foreign Reserves: Which Button to Press? | 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