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素有市场风向标的称号,其一举一动颇受关注。上半年,三大保险巨头可谓 “险中求胜”,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但面对下半年不确定的投资环境,他们普遍表示会降低权益类投资比例,采取灵活的投资策略。
“今年的整体收益比去年下滑,主要还是败在市场大环境。”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保险资金不同于基金,必须要有绝对收益,各家负责投资的平常也不会深入交流,都在拼选股能力”。
谨慎权益类投资
8月30日,中国太保最后交出半年报,投资收益高达4.3%,至此三大保险巨头的投资路径一览无余。此前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发布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51%和3.7%。
上半年资本市场低迷不前,所以减配权益资产、增配固定资产成为三巨头共同的思路。例如中国人寿权益投资仓位从2009年底的15.31%降至11.1%;中国平安权益投资仓位降至8.1%;中国太保权益类投资占比10.9%,较年初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债券和存款占比高达80%左右。
不过,面对下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年收益是否如意,险资压力依然很大,而三大保险巨头策略也颇为一致。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家德认为,下半年,资本市场可能继续保持震荡整理的格局,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并存。“我们会把大部分资金配置债券和定期存款这类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权益类投资上会规避风险,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特别是加大波段性操作力度。”
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于业明则表示,震荡市场也会有机会,把握波动过程,一方面利用市场波动,通过对行业和个股的关注和投入取得一些差价,另外,会更多关注分红收益比较好的股票或可转债。
中国平安认为,下半年调结构仍是宏观经济主线,A股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也就是行业性机会,会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行业。
分析人士指出,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了其债券配置应该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从固定收益类投资市场、债券收益率情况来看仍然处于低位徘徊的状况,是配置的大头,但形势也不容乐观。
所谓的 “谨慎权益类投资”,也并非大幅降低权益类的投资比例。
某保险资产管理人士称:“2008年市场最低潮的时候,权益类配置也有7到8个百分点,今年下半年还没糟糕到那个程度,不会太低。”
伴随着7月份股市的反弹,市场传闻保险资金又悄悄进场。多家保险机构均表示“肯定要买点,只是多少的问题”。
中国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单7月份,保险业资金增加投资867.66亿元,增幅为今年单月最高值。
拼选股能力
普遍调低比例,让刚刚扩容的险资权益类投资毫无用武之地。统计数据显示,8月31日正式实施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将权益类投资的上限提高到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而各家实际运用的比例尚不足一半。
各家的投资手法也不一样。平安擅长权益投资,在波段操作的时点上把握精准。太保擅长固定收益投资,尤其是定息债券,同时,基础设施等另类投资的投资占比亦是业内最高。而一向讲究稳健的中国人寿也开始推崇波段操作。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9月1日,在1900多家上市公司中,保险资金“全面撒网”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其中中国人寿撒网最大,高达100多只,中国太保48只,中国平安也有40只左右。
从行业趋势判断和个股选择看,各家均不同程度地持有医药、酿酒、新能源和环保高科技行业的股票。中国平安对中小盘股青睐有加。中国人寿铺的摊子比较大,中国太保则对新疆板块比较热衷。
也有一些个股赢得了险资的一致青睐,如主营化学肥料的青松建化,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社保基金位列其前十大流通股东;金晶科技也被中国人寿、中国太保重仓持有,还有显创投资、科陆电子等。
一直以来保险资金给投资者的印象是高位提前逃顶,低位提前进场。回顾今年保险资金的投资路线,险资确实在市场大跌前的3月份就开始减仓,在5、6月份市场恐惧之时,提前进场。其他月份险资都是顺势而为。
- 平安整合两行:控股不是终点 2010-09-03
- “热爱”收费的甜头:四大行中间业务半年增收1200亿 2010-09-03
- 美军撤离伊拉克无碍大局 2010-09-03
- 欧债危机:大火已经熄灭 2010-09-03
- 保险资金本月可能获准进入不动产市场 201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