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险商选择回避汇金债首发银行吃下9成(2)
胡蓉萍 欧阳晓红 周剑
2010-08-28 08:44
订阅
 1  |  2 

据参与承销的人士称,一开始被汇金寄予厚望的保险公司在最后的认购额度也不高,多数保险机构投资人士表达了上述基金经理同样的观点。

接近汇金的人士称:“银行依然是认购主体,这其实是有违汇金发债初衷的。汇金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保证股权不被稀释,要注资银行,没钱只能发债。现在看来债券的投资主体基本上是银行,其实就是增加了银行的杠杆,汇金和银行玩了回空手道。”

对于具体的投资者名单,据称,只有发行人汇金和央行金融市场持有,相当保密,因为大行认购的额度和将来汇金对其注资多少有一定关联性。

银行增收是关键

按照汇金公告,汇金债的融资用途为对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银行再融资。汇金持有建行、中行、工行的股权分别为57.09%、67.53%、35.41%。按照三大行先后公布的再融资计划,为保证汇金的股份不被稀释,汇金需要向建行、中行、工行分别支付428亿元、405亿元和159亿元,共计992亿元。

业界分析人士表示:汇金发债的目的是为了给银行注资,银行又是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看起来像是把银行资产做大的一种体内循环,此外也是调剂、实现资金再分配的一种手段,类似于资金池的概念。

通过汇金债,实现了资金需求量不同的银行间的内部再分配,最终会不会出现风险取决于银行体系内原有资金是否足以健康循环。

银监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严格要求,汇金帮助银行将负债转移到资本中,只要银行股本回报率高于汇金债的利率,汇金就没有付息压力。

因此,银行能否创造更多的收益依然是汇金发债、银行买债、汇金用银行分红还债这一循环是否能良性持续的关键所在。不过,利率尚未市场化带来固定利差的存在导致了汇金这笔交易“几无风险性”,汇金发债成本在3%-4%,而投资工行的股权收益率是10%,负债成本在不到3%。

解决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汇金稀释股权的问题,但分散银行系统内风险的目的未能达到。某股份制银行投行部负责人表示,汇金债增加了银行的杠杆和流动性,“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坏起来会坏得更快。”其实是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将别的银行的负债转化为自己的资本,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其实和次级债互持是换汤不换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银行及金融学德国中心主任霍斯特·洛切尔教授对本报表示,不能否认汇金债在债券市场的创新意义和其市场化的操作手段,银行能否经营好依然是关键。

“汇金债从交易量上来看并没有风险,因为有政府的担保。但银行获得注资后,可能会有风险,因为不能确保预期的资本回报率。”霍斯特·洛切尔说。

如无意外,第二期汇金债的发行应该在9月份启动,发行规模或与第一期相似。理论上,要等第一期完全结束后,汇金公司召售各承销机构商榷再定具体细节。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