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今年上半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共实现净利润2559.87亿元,显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在大幅提升,但与此相对应的风险也在累积。
净息差仍然是四大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种被喻为“资本消耗型”的盈利模式正陷入 “放贷-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再放贷”的循环链之中。
一位监管层官员认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呼声渐高,届时银行单靠传统存贷息差的经营模式无疑会面临生存危机。
近年来,为拓宽单一的净息差利润线,四大行均创新中间业务。上半年四大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共计1213.07亿元,加权平均占四大行营业收入超过20%。不过,这也让四大行饱受“乱收费”的诘问与声讨。
增长之忧
某种程度上,靠着难以为继的资本消耗型增长,四大行实现了由规模到利润的高增长,也由此亦引发了一些连锁效应,如大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无一例外都在下降,中行因6月发行400亿元可转债,资本金得以补充,使之资本充足率达11.73%,核心资本充足率升至9.33%。
对于资本充足率下降,几大行均将原因归咎于业务发展较快,加权风险资产增加,或者是加权风险资产增幅高于资本净额增幅。
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长模式在外界看来,无非是将从机构和个人获得的存款大部分贷给政府支持的重要行业之主要企业,用于国家支持的项目,但也有媒体指出,很多贷款其实流向了在建工厂、钢铁厂和房地产项目。银行的净息差就来自存贷款之间的利差。而利差的制定者是央行。
“这并不说明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水平,虽说市值被列为全球银行业之首,被称作世界最挣钱的银行,但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无论是服务水平、业务创新能力还是企业内涵价值,差距都非常大。”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副院长刘胜军说。
此外,过去5万亿不良资产的剥离,令几大行轻装上阵,即便是几大行将所挣全部利润上交用于偿还,都不及5万亿元。如果依然照此方式循环下去,还会生出新的不良贷款,累积风险。
刘胜军认为,尽管表面看,银行激烈竞争,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但仍处于半垄断的经营环境之中,坐享资源倾斜优势。“只要政府不放开利率、不允许外资竞争对手获得大量市场份额,所谓世界最挣钱的商业银行之称就值得商榷。”刘说。
前述监管层人士说,在国外,银行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从40%至50%不等,有的甚至能到60%,显示其已走出净息差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一些定位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60%以上,其生存之道主要是靠提供各种金融理财服务。”他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银行现有增长模式的确值得思考,该模式对资本的消耗很大,银行迫切面临转型。“一旦国家放开利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将会随之增加。”他说。
1 | 2 |
- 中国银行业正陷入高度依赖再融资的成长怪圈 2010-07-30
- 银监会: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达87.2万亿元 2010-07-23
- “流动性之死”的预言(7月7日) 2010-07-14
- 调查:不良贷款将于2012年后集中出现 2010-07-12
- “流动性之死”的预言 201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