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不久前,海尔纽约人寿把公司总部从金茂大厦搬离到安静区龙阳路永达大厦;中宏人寿绝大部分人员搬到了靠近人民广场的世界贸易大厦;海康人寿也从金茂大厦隔壁的浦发大厦搬到了距离张江高科站还有一段距离的张衡路。
随着市场份额不断下滑、股东矛盾不断,盈利日益艰难,一度云集陆家嘴的合资保险陆续搬迁,对于未来他们依然很乐观,但残酷的现状让他们备受煎熬。
搬离金茂大厦
7月12日,在世界贸易大厦狭小的办公室里,中宏人寿副总裁兼首席市场执行官姚兵对本报表示,公司还有财务、精算等部门的员工留在金茂大厦,搬迁到此是因为人员和业务增加,场地需要扩大,而且公司一线二线在一起办公,更有利于加强支持和配合,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目前中宏人寿上海总部已经有将近2/3的人员搬到了广东路的世界贸易大厦,内部人士称,金茂大厦的员工是否搬过来还不确定。
其他保险公司虽然也言辞乐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随着赢利压力增大,合资保险公司不得不节约成本,包括搬到租金相对低的场所办公等。
而与心态改变相关的是一组褪去光环的数字。在保监会最近公布今年前5个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中,和现有32家中资人寿保险公司数量上相差不多的外资人寿保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规模却仅占到总保费收入的5%。而几年前,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寿险市场上的规模接近9%,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曾经高达10%-20%。
“半年报又要出来了,我们压力感觉很大。”一家排名前十的合资保险工作人员说,虽然他们的规模保费排名时起时落,但整体业绩还算不错,再加把劲应该可以略有赢利了。在这关键时候,为了把钢用在刀刃上,多开几家分支机构,他们的办公费用被缩减,“广告、宣传都削减了开支,还要求我们的业务量和知名度稳步上升。”
这也是整个合资保险行业面对的共同问题。据统计,外资保险公司中运营超过和达到10年的有友邦、金盛、中宏、中德安联和太平洋安泰,7年至8年左右的有海尔纽约人寿、海康人寿、长生人寿、光大永明、中意人寿、信诚人寿、中英人寿等,面对股东的赢利预期,他们不得不缩减开支。
更有保险业内人士称,为了年终账目好看些,有些保险公司不惜把员工的年终奖金拖到年后发。
本报在采访中发现,曾公开宣称实现赢利的只有友邦、中宏、中意、即将被合并的中美大都会,信诚人寿则表示去年收支持平,正在努力中。
赢利艰难
作为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从开始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艰难打拼,中宏人寿的发展路径可以说也是所有合资保险的缩影。作为最早实现赢利的保险公司,虽然每年依然争取20%的保费增长速度,但在激烈的排名竞争中也显力不从心。
据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中宏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71824.01万元,在外资中名列第九,而同一梯队的光大永明、中意人寿则以同期274153.08万元、372031.32万元的规模,成为备受关注的行业黑马。
这主要得益于银保渠道的推动,业内人士介绍,尤其是去年光大集团对光大永明增资后,光大旗下的银行和证券成为光大永明重要的市场营销和销售渠道,来自光大银行的银保业务占了其业务规模的大半江山。
而规模频创新高的中意人寿、华泰人寿无不依靠银保作出的巨大贡献。去年,中宏人寿也开始试水银保渠道,合作方是规模尚小的渤海银行,这也被看作是合资保险营销模式全面转型的开始。
1 | 2 |
- 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缓慢 2009-09-02
- 保费惊现负增长 独资者友邦“深耕”代价 2008-09-14
- 普华永道:在华外资保险公司预期年增长可达 50% 2008-09-03
- 上海外资保险市场份额半年骤减 银保策略转向 2008-08-25
- 外资保险经纪巨头上演“三国演义” 200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