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2-28
袁朝晖
订阅

人民币国际化“暗战”(1)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袁朝晖 “华盛顿把美国的危机归咎于中国货币,这简直是如履薄冰。”2月20日,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在北京会见媒体记者时坦承,如果中国不给美国提供外部资金,即购买美国国库券,美元可能会贬值,而实际长期利率将会上调。“美元危机是陷入衰退中的美国最不想要的,但如果美国把言辞变为行动,对中国施加贸易制裁,那么上述情况就有可能发生。”

此前,罗奇在华盛顿特区参加有关 “中国在全球衰退的起源及应对中的角色”的听证会上表达了同一观点。不久前,美国财长盖特纳发表了对中国的言辞尖锐的货币操纵言论。

毫无疑问,肇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而伴随着美元霸主地位的式微,人民币国际化再度成为热点。

迈向国际化

大家都爱人民币,但是,人民币尚未“自由”。

2000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决策层和国内外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兑换。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表示,在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有看法认为,中国目前还实行相当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在人民币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前,谈论人民币国际化为时过早,但应当对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前景预做准备。从国际贸易、资本输出、价值储藏范围、价值储藏稳定性、金融市场收益率、金融市场风险特性六方面看国际货币竞争的话,国际贸易、价值储藏范围、金融市场收益率是国际货币竞争的主导因素,而资本储藏、价值储藏稳定性、金融市场风险特征对国际货币竞争的影响较小。这说明经常项目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相当的空间,国际货币之争并不遥远。

在当今的货币格局下,美元的强大地位暂时无法撼动,人民币面对的主要竞争对象是欧元和日元。亚洲国家大多盯住美元,人民币与美元的相对稳定意味着这些国家与中国交易的汇率风险很小,交易成本的下降必然会提升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

李扬强调,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实体经济没有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可以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提升国际经济地位。我国可以努力发展亚洲地区经济和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并在亚洲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私人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进一步加快,由此引发的货币金融危机不断地冲击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促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寻求一种新的治理模式,这一方面导致了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动,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国际化进程,欧元的诞生和拉美有关国家美元化的进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当今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任何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努力如果不依赖区域货币合作的集体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美元体制,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已经解体,但由该体系确立的美元,在全世界的霸权并没有就此终结。

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主导货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纳德·麦金农教授就认为,通过美元在全世界的流通,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经常收支逆差,也由此形成了国际美元本位。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的研究,在银行之外流通的美元总量达到了将近4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在美国境外作为国际货币而存在的,只有10%-15%的美元在美国境内流通。这不仅使美国有能力承受巨额的经常收支赤字,也使美国得以影响乃至左右了其他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

正因为如此,美国是最不情愿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直接挑战美元霸权地位的努力,均会遭到美国的反对和打压。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