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国际化“暗战”(2)
经济强国“门票”
中国目前仍缺一张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门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
在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情况下,中国只能看着美国通过印钞票转嫁经济危机。
史蒂芬·罗奇强调,所谓的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证据也不像众多美国专家所认为的那样确凿。自从三年多之前中国放弃单一货币挂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 (按实值计算)升值接近21%。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2009年1月的一份工作报告 “中国的经常账户及汇率”认为,人民币多边低估程度大约仅为10%,对中国而言算不上是什么重大优势。
重要的是,上述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中国的双边及多边贸易流量并不像人民币“打压派”所想的那样对货币波动非常敏感。
但是,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是由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
具体来说,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首先是由该国的经济基本面决定的:较大的经济规模和持续的增长趋势是建立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的经济基础;经济开放度较高、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能够获得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国际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和需求,决定了该种货币必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促使该货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中国大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经济交易参与者和普通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普遍接受性也会大大提高,人民币将会成为国际通货。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尤其是与亚洲经济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密,亚洲市场的整合速度加快。在一个市场中,一种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将大大减少贸易和资本流动中的交易成本,为该地区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提高交易的规模、效率和国家福利。中国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将扩大亚洲市场的规模,并产生对共同价值标准的需求。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将是一个必然结果,亚洲将会出现人民币替代其他货币的现象。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亚洲市场的整合,人民币作为区域主导货币的成长将挑战这一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不仅会改善全球货币结构,减少各发展中国家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而且可以提高各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
人民币的国际化涉及到人民币的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的金融稳定。如何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步放松对某些类型的外汇管制,不仅是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必然要求。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在亚洲地位的增强,亚洲市场整合程度的提高,人民币能够为亚洲国家提供普遍接受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从而帮助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汇率制度选择的难题。有亚洲市场的支持,人民币将会成为亚洲的共同语言,将极大地改进目前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升人民币在未来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这一优势对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它将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人民币的崛起将成为本世纪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事件。

- · 人民币债券香港受投资者热捧 | 2009-08-08
- · 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一月无新单 | 2009-08-08
- · 香港人民币存款6月增幅创新高 | 2009-08-05
- · 人民币国际化与牛市 | 2009-07-31
- · 人民币远期外汇三日连跌 升值压力稍减 | 200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