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债流标频现 财政部急寻对策(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孙健芳 程志云 7月17日,财政部发行的2009年记账式贴现(十四期)国债未能按计划全额招满。
这已是两周内第四次的国债流标。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尽管存在投标规则的技术性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央行最近在公开市场上政策的微调导致市场对未来利率预期产生分歧,从而动摇了国债市场的资金面。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告诉本报,财政部日前召集市场机构共同开会,讨论对策。与会的负责人暗示商业机构对国债的收益率可以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流标
7月17日,中国债券网上公布的2009年记账式贴现(十四期)国债招标情况中明确显示,计划招标发行总量为200亿元,而投标量仅为185.1亿元。最终的实际发行量也是185.1亿元,发行价格为99.217元。
这是两周内第四次国债流标。
7月8日国债市场招标发行1年期记账式固定利率国债,计划招标280亿元,最终只招得275.2亿元,这是自2003年9月以来国债发行首度出现流标。而两天后,7月10日招标发行的两期记账式贴现国债也均出现流标。
市场人士认为,17日的流标结果可能与此次投标采用美国式招标规则本身有关。按照美国式招标,当招标标的为价格时,全场加权平均中标价格为国债的发行价格,各中标机构按各自中标价格承销。
与目前流行的混合式招标相似,美国式招标方式也是一种多种价格招标方式。但不同之处在于,混合式招标结果是有底线的,底线即为全场加权平均中标价格。而在美国式招标方式下,招标结果没有底线,各家机构以各自中标价格承销。
不过,“除了发行方式的问题之外,对价格的分歧始终是出现流标的主要原因。简单说来就是机构看不好利率走向,他们不愿意在此时贸然报价。”一位商业银行人士称。
定价
是谁影响了商业银行对资金价格的预期?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因素可能来自于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微调。
近日,出于对上半年7.4万亿新增贷款的担心,央行加大了回笼流动性的力度。
6月30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重启了91天正回购操作,并加大了正回购操作的力度。
7月8日,央行宣布在中断7个月之后重启一年期央行票据。上周四,央行公布第27期200亿一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为1.5950%。这高于此前一周。
1 | 2 |

- · 《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全文 | 2009-11-26
- · 美国财政部力说中国改变外汇政策 | 2009-11-23
- · 财政部专家:积极财政政策将贯穿明年 | 2009-11-18
- · 中国9月增持18亿美元美国国债 仍为美最大债主 | 2009-11-18
- · 税收不该是一根儿松紧带 |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