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债登陆香港 一时难搅香江春水
评论员 张卫华 香港债券发行市场即将迎来盼望已久的超级大客户。
今天,财政部和香港特区政府发布联合公告,将于本月底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债券。这是国庆前中央送给香港的一份大礼。
今年4月,在亚洲博鳌论坛上,香港特首曾荫权对外公布的6项支持香港的措施中,就有“财政部和内地港资银行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内容。
此前,汇丰控股旗下的汇丰中国,以及东亚银行旗下东亚中国均已发行人民币债券。另外,政策性银行国开行也在香港发行了人民币债券。
从这些机构发行情况来看,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均得到了多倍认购,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表现踊跃。
但是由于发行方给与承销渠道的费用较低导致后者积极性不高。有内资机构的人士表示,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多地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实际需求并不大,因此他们也没有太多让利于承销渠道的动力。
好在,终端投资者的热情盖过了慵懒的承销商们。
与上述机构“被动”(响应人民币国际化)发行人民币债券不同,机构发行国债的积极性相比显得更高。而且由于去年底公布的“4万亿”投资计划需要大量资金,国债大规模发行势在必然。
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以来,共发行各类国债49只,发行总额10483亿元。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实际上,国债发行也并非一路顺风。安信证券分析师王昌俊表示,7月份,由于受到央票利率高企带动整个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当月发行的8只国债中约有一半招标未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流标。不过,当月发行总额仍然高达1825亿元。
8月中旬以来,此种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国债认购的倍数大为提高。二级市场行情也经历了一波变化。7月,上证国债指数一路下跌,8月初开始止跌回升。
可以设想,由于人民币稳定的升值趋势,以及全球流动性等因素,国债在香港仍会受到热捧,甚至认购倍数可能超过内地。
不过,香港人民币债券的存量不过数百亿元,而且整个市场活跃度不够。这与香港普通投资者的风格有关,比如个人投资者多数将债券持有到期获得到期收益,而不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获得收益。而机构投资者又因规模太小而难以施展拳脚。
因此,在二级市场仍然不够活跃的现状下,国债登陆香港一时还难以真正搅动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一江春水”。
不过长远来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及资本项目的开放,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扩大和活跃仍然可期。

- · 财政部将在香港发60亿国债 | 09-09
- · 国债流标频现 财政部急寻对策 |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