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李开复:8亿元做公司“出品人”(2)
与前面的投资人不同,李开复与俞敏洪和柳传志都没有深厚的友情,彼此间只不过是那种 “见面点头”“互表敬意”之交。在刘宇环的牵线搭桥下,李开复最初只是硬着头皮发了短信约俞敏洪在苏浙汇吃饭。席间李开复告诉了俞敏洪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聊完之后,俞敏洪就说:“好啊,我可以投资。”
柳传志很忙,几乎是李开复最后一个见的投资人。那是在柳的办公室,李开复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柳传志问了很多关于模式的问题。两周后李开复得到了柳传志愿意投资的消息。期间李开复还与他的副手团队接触了一次。李开复猜想,柳传志和对他的团队可能是唯一认真读了他的创业计划书的投资商——因为柳传志他对团队说:“你们再review(评估)一下,和开复再开个会。”
弥补天使投资缺口
据说,李开复在辞职后最短的时间里拜访了12位投资者,目前确认的资金是9个投资股东的8亿美元投资。有了这笔钱,李开复就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教练和老板。
九年前,由于不想再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而去创造真正改变世界的产品,李开复当起了职业经理人,而现在他为了让更多好的年轻创业者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搭建起了这个创新工场。
现在的李开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看起来,在Google的四年中李开复已经积累了很多令人兴奋的想法,他把目光集中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上,现在有机会去把它们一一实现。
相比之下,虽然风险投资在中国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但天使投资却身影寥寥。
据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2008年上半年,中、后期风险投资共募集资金493.02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90%,有348家企业获得了中、后期风险投资,投资总额达73.8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50%。可与此同时,天使投资却难觅身影。从2006年数据来看,国内天使投资的规模大约仅在5亿-10亿人民币之间。
李开复选择了一条比简单天使投资更加容易成功的路——以自己的眼光去选项目、培育并找人做,再去拿到进一步融资。他承认,在创新工场研发的底层将成为创新工场的资产,这样后来者的起点将更高而且也省去了重复的开发。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你太太支持你做风险投资吗?你自己觉得适合吗?
李开复:我跟我太太说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你自己投资也不怎么样,还做风投?我想想也对。当然,做风投需要很多素质,有些我是具备的,有些我可能不是最完美的。所以我总是在挣扎:这个工作好像还蛮有趣的,但是一个传统的风投不是最适合我。我就在想,业界有什么样的空缺是我可以去填补的。
经济观察报:那创新工场是个什么性质的公司?
李开复:我现在做的不是投资。所有投资的决定是我的合伙人帮我一起做,不是我自己做,我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平台,一个制造公司的平台。我们公司的产品是创新企业,副产品是人,是创业者,是了不起的工程师,这是我要做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刘宇环,为什么是他?
李开复:我找他是因为他在中国最早,他个人有很好的人际网,他是跨美国、中国大陆、台湾的,还有一个原因,他是我值得信任的多年的朋友。倒不是说我只跟朋友合作,但当时还是很敏感的,我不敢乱去找一个很有信誉但不是我朋友的人,到时候他到处去跟别人说怎么办?风投就只有他,没有别人。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陈士俊身上具备什么优点?
李开复:我开创新工场就是要找到中国的陈士俊,就是十年前的他。他懂得的所有都对我有帮助,无论是技术、模式还是文化,我该有怎样的文化来孕育中国的Youtube、中国的PayPal。我有一种特殊的奢侈,就是我可以去选择我的投资者,而不是他们来选择我。既然如此,我当然就要挑选那些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回去以后发E-mail告诉我决定投资,隔了两个星期意向书弄好就签了。
1 | 2 |

- · 气候问题共同社论 全球56媒体同步发 | 2009-12-08
- · 增长仍是主基调 转变方式成新脉络 | 2009-12-08
- · 增长仍是主基调 转变方式成新脉络 | 2009-12-08
- · 社科院:我国85%家庭无能力购房 | 2009-12-07
- · 梅河口中和煤矿溃水事故矿工无生还 |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