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IMF需要中国脸?(2)
8月份,中国宣布增加104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9月中国与IMF签订协议,认购价值500亿美元由基金组织发行的债券。
9月底,中国也正式启动了IMF对中国进行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首次由国际组织对中国的金融稳定进行公开评估。
“在中国打开国门接受国际评估、并承担更多国际义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话语权。”太平洋证券宏观分析师周明剑表示。
实际上4月份的伦敦金融峰会的另一个共识在于,IMF和世界银行也将实施改革并赋予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言权。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将打破由美欧分别执掌的惯例,今后负责人的选任将改为任人唯贤。
接近央行人士认为,朱民作为一名有国际经验的学者,如果能够履职IMF,他下一步将承担重要的使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IMF改革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绑在一起,借助IMF改革的契机,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
“朱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或许将是监督管理中国投到IMF资金的具体用途,他将成为周小川命题的具体实践者。”他说。
IMF现任总裁卡恩先生或许会是朱民的“积极的朋友”。
在卡恩的设想中,IMF将会成为一个某种形式的“全球性央行”,手中握有1万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可在成员国陷入危机时伸出援手。作为“世界央行”,IMF将担负起监管全球金融体系的重任,以后大到各国金融政策以及国际协调,小到公司的高管年薪以及银行资本准备金率,可能都有IMF的踪迹。
这项改革目标在保守的西方大国政要看来太过激进,以至于这项庞大的计划如果想要实施或许需要中国等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
正因此,卡恩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与胡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他表示中国希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承担更多的风险,并已经准备好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在IMF有足够发言权和代表权。
尽管如此,朱民可能面临的挑战在于:即便中国投入了金钱和精力获得了更多的投票权,又将如何去改变世界金融秩序?毕竟这将是一项旷日持久而且规模浩大的“工程”。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地位提高之后,如何相应地提升干预能力,从而做出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贡献,将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1 | 2 |

- · 朱民有望入驻IMF 国际话语权的博弈 | 10-15
- · 朱民:对派驻IMF担任高层表示不知情 |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