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渐进式资本开放得与失(1)
1 | 2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张卫华 如同10年前我们幸运地躲过亚洲金融危机一样,这次肇始于美国并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没有给我们的金融体系带来特别大的冲击。
不同的是,当时资本开放的大门关得还比较紧,而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资本开放之路,一系列资本开放的措施已经见效。
回头看我们的渐进式改革路线,置身于金融海啸的阴霾之下,得与失是什么?
幸与不幸
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大量金融机构倒闭、消失引发的冲击波差点冲垮了全球金融体系。
不过,中国目前为止相关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尚小,国内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也不大。
10月中旬,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公开表示,中国将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因为有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渡过难关,其中之一就是资本管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称,这次因为资本项目管制的“挡箭牌”作用,我们没有发生像巴西,冰岛,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外资大逃亡,并最终导致本国金融体系的瘫痪。“我们又幸运地躲过一次。”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冲击国内金融体系,专家们一致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管制,当时短期资本尤其是投机性热钱在严格管制下不容易进来,当然国内资本想流出也难。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认为,资本管制在1998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防火墙”的作用,但此次危机能起多大的作用尚无定论。
“国内金融机构国际业务比较少,金融市场动荡影响有限,不过好像谁也没有真正逃掉。”赵锡军估计,国内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包括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共约1万亿美元在美国。“这么多钱在美国还没拿回来,怎么能说躲过了呢?”
伴随金融危机接踵而来的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坏消息,则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何海峰博士认为,表面上看,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似乎因为资本管制被隔离起来了,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资本的隔断而减弱,“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资本管制挡住了金融风暴,但并未让我们的经济独善其身。“现在,我们更关注危机对实体经济体的影响。”一位外管局官员说。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前三季度服务和商品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12.5%,同比下降8.9%。
中国一直是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一位央行人士认为,由于出口订单骤减,大量出口型企业濒临倒闭,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改革或资本管制的进程就会发生变化。”
管制的代价
正是由于外贸依存度增大,孙立坚认为,加上外资增多,实际上我们未来资本管制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两难。
在孙立坚看来,危机发生之时,资本管制功不可没;但另一个挑战是--政府为了维持资本帐户管制,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比如我们一直在加强金融建设,希望至少在亚洲会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国际金融中心就因为资本账户不能够自由兑换,至今还只停留在理论概念上,不具实际操作性。
另外,资本管制也放缓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孙立坚说,“资本管制失去了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企业和个人不能用人民币作为财富保值的货币,只能继续用美元来结算,或者用欧元和日元。”
结果是,我国外汇储备不断膨胀。孙立坚认为,资本管制显然是把双刃剑。
1 | 2 |

- · 溆浦县民养官的反面标本 | 2009-08-13
- · 人教社否认将大幅削减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 | 2009-08-13
- · 花旗中国获准成为本币做市商 | 2009-08-13
- · 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式时尚 | 2009-08-12
- · 冯兴元:省管县与地方财政民主 |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