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窦丛生 非法融券第一案“结而不终”(2)
浙江省高院认为,天和证券与余银增之间的行为从表现形式上看类似融券,但是实质上并非真正的融券行为,而是一种变相的融资行为。由于此前法律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融券活动,因此双方之间的行为无效。
最终省高院维持了之前法院处理,判令余银增按照其接受股票时的市值为准返还资金。
但是,看似审理完结的案件,还有许多事项没有“终了”。事实上,余银增目前依然在为此事而奔波。据了解,此前不久,余银增就其证券账户内股票被无故抛售而向法院提出诉讼,但目前因失去诉讼时效而失败。
悬疑不断
上海某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律师认为,“抛开法院的判决是否准确不提,余银增作为个人,在整个融券关系上来看其实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让其承担大部分责任也不公平。”
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或者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在上述律师看来,“实际上法律限制的对象是券商而非个人,从这个角度而言,券商自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从整个融券过程上看,当初的非法融券活动的确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遗留下许多的悬疑。
作为一个只有经纪业务资格的营业部,庆春路营业部却能够给余银增提供市值达到数千万元的股票。
杭州市一位资深证券界人士告诉本报,“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之前,许多营业部直接接受外部资金进行证券自营,甚至有自己的‘小金库’来操作股票,这些股票就成为其向客户提供融券的来源。”而在资金密集的杭州,这种情况就更加普遍。
同时,庆春路营业部用来转入余银增股票的账户也十分蹊跷。
根据法院查实,当时庆春营业部是通过名为“朱启明”的账户融券给余银增,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户主既非天和证券工作人员,也并未与营业部签订任何托管协议。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虚假账户。”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这种账户在当时还有很多。
另外,整个融券行为除了法院认定的一些事实之外,还有多笔股票及资金在其中去向不明。知情者还指出,“实际上,这些股票和资金的去向都与融券所产生的收益有关系,而现在,到底是谁在其中受益,已经很难查清楚了。”
借鉴意义
据了解,这一宗中国非法融券第一案,在业内已经备受关注。
“至少对于今后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是一个风险警示。”上海某大型券商融资融券部负责人告诉本报,这个案件中,无论是融券行为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做到足够的风险防范。
首先,作为融券的提供方,庆春营业部虽然是一个机构,但并非法人主体,因此,“这在法律角度上就存在问题。”上述融资融券部负责人表示,只有以券商总部的名义才能符合融券行为的法律关系。
目前,大多数计划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都在总部层面设立了融资融券部,这不仅符合法律关系,也有利于总体上进行风险控制。
另外,“从案件中可以发现,融券的门槛应该有个标准。”上述融资融券部负责人指出,对于融券的标的、比例,在以往“灰色地带”时都是很随意的,有些融券标的甚至是ST类的亏损股,而融券杠杆的设定门槛也很低,显然很容易出现问题。
对于参与融券的个人,上述负责人认为也应该有风险意识。“如果当初余银增能够得到一些协议或者文字上的保障,自己也就不那么容易处于现在的弱势地位了。”
1 | 2 |

- · 周琪:不要过分夸大负面影响,但也要降低期望值 | 2010-02-23
- · “司法腐败”之辨 | 2010-02-23
- · 胜韩不“止” | 2010-02-23
- · 北京9家违法违规房企被处罚 | 2010-02-23
- · 叶檀:国企如何应对不确定的经济前景 |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