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中国乳业市场再生变局
讯 伴随着我国乳业竞争的愈演愈烈,我国乳业竞争局面也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今年这个格局的变动也正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一阵营:龙头地位无法撼动
去年,来自内蒙古的两大乳制品巨头伊利和蒙牛双双以业绩超过160亿元的成绩稳坐中国奶业的第一、二位。从市场份额来看,两家企业已经拥有垄断性的优势。
从业绩来看,伊利再一次成功卫冕行业冠军。但是伊利与蒙牛之间的差距却由连续几年来的十几亿元人民币迅速缩小到不足1亿元。但不管如何,两大品牌的市场地位暂时是无法撼动的。
第二阵营:三鹿等品牌冲击第一阵营
相对于第一阵营的双雄争霸,第二阵营的情况则是“诸侯分割”,不少二线阵营的品牌开始发力争取挤进第一阵营。三鹿、三元、新希望、完达山等第二阵营的龙头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很大增量的发展,第二阵营的竞争异常激烈。
已经从一线品牌霸主位置退下来的光明乳业面临着2007年重新晋级第一阵营的硬仗,主帅由王佳芬易为郭本恒是这场升级战的序幕。据了解,今年,光明定下了公司经营的计划,即主营业务收入86.5亿元,利润总额2.4亿元。
同时为冲入第一阵营,河北三鹿同样蠢蠢欲动,2006年,三鹿与全球最大的乳品原料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携手合作,在三鹿50周年庆典大会上其董事长田文华透露,未来3年内,三鹿总投资将达到10亿元以上,加快集团生产和物流基地的全国布局步伐。从数据上分析,三鹿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75亿元。同时,三鹿董事长田文华已经明确表示要在香港上市。
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中国乳业市场第二阵营将上演一场精彩的“龙虎斗”。
第三阵营:本土乳企打响保卫战
当业内的目光都集中在伊利、蒙牛的争霸战、达能与娃哈哈鹿死谁手等行业巨头的动向时,第三阵营的本土品牌开始酝酿着变动,欲打破各巨头的围剿。
近日记者从华南乳业老大广东燕塘乳业公司获悉,为了更好地覆盖华南地区,燕塘乳业与广东湛江农垦局、湖光农场合作,投资7000万元,充分利用粤西丰富的水果资源,建立起一个将网络辐射到海南、广西、贵州等地,日处理能力达到100吨的乳品厂。这是华南乳业在外强林立的广东市场组织起的最漂亮的反击,也是投资最大的一次反击。
广东燕塘乳业公司总经理黄宣表示,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2002、2003年,广东市场上共有40多个外来的乳业品牌,然而经历市场的大浪淘沙之后,现在只剩下3、4个外来品牌。而燕塘从1998年到03年,先后投资1.8亿元对企业生产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升级,分别从德国SIG康每包、美国IP、意大利IPI、瑞典利乐及荷兰等国家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杀菌、灌装设备,并组建了十几条生产线;新增加GMP厂房1万多平方米,生产能力也从日处理100吨到日处理300吨。通过精耕细作、稳扎稳打的策略,燕塘依然在强敌的合围中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纵观华南市场,前有伊利收购长富以及佛山澳纯,近有蒙牛落子东莞,光明虽有鲜奶已撤离广州,但其与达能仍有产品旺销于珠三角。三大巨头已经不动声色间将工厂的前沿推到华南,三强虽然在华南仍然以常温和酸奶为主要产品,但给华南的乳企压力可想而知,而在其中,能有反击能力的也惟有燕塘。
此番广东燕塘乳业公司落子湛江,一则避开众巨头必争之珠三角,二则将燕塘擅长的冷链和服务体系发挥到南粤市场,同时为海南、广西、贵州开辟了新的燕塘阵地。而且根据湛江厂的计划,该工厂将借助农垦这一华南最大的水果基地,为燕塘生产果汁型牛奶以及纯果汁的提供强大的原料保障。
黄宣也认为,在中国的牛奶版图上,成熟的市场有三个: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兵家逐鹿京、沪、珠三角,燕塘牛奶的品牌战略是“三步走”:第一步,要牢牢地稳住目前的区域品牌地位,保住40%以上的广东地区市场份额;第二步,向周边延伸自己的市场,比如湖南、广西、福建、海南等省,覆盖华南地区,将市场做大;第三步,企业发展了,有了积累再走联合的道路,借用成熟网络将产品或服务向外延伸,加上资本运作的支持,成为中国名牌始终是燕塘乳业所追求的目标。(来源:信息时报)

- · 牛根生:和平年代靠商队 | 2009-08-04
- · 中粮与厚朴提名四人进入蒙牛董事会 | 2009-08-04
- · 大光明集团15.5亿元接手光明乳业 | 2009-07-28
- · 蒙牛股权激励急刹车 或出台新计划 | 2009-07-21
- · 牛根生套现9.55亿成乳业首富 | 20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