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粮牵“牛”记(2)
牛根生表示,去年底的报表,蒙牛的现金储备12亿元左右,等新的财务报表出来后,蒙牛至少在32亿元以上。“在和中粮合作之前,现金储备已经很多了,如果有资金链的问题和宁总不会一拍即合,我们考虑的战略层面的事更多。”他介绍。
宁高宁也表示,双方在设计入股方案时,极力避免公司有太多的现金。牛根生在沟通会上说,“股价12港元时,有几家投资者问我们缺不缺钱,我们不缺钱没有卖。后来股价到近30港元时也没有卖,因为我们不愿去做对企业不利的事。”
三聚氰胺事件以及之后的OMP事件,对蒙牛的杀伤力很大。他强调,相比于竞争对手,蒙牛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集中在液态奶。利润主要来源的高端产品特仑苏受OMP事件的影响很大,而低端的液态奶产品基本不赚钱。
“如果不是08年乳制品风波,对控股权十分看重的蒙牛团队是不会选择和中粮集团合作的。”乳业协会相关人士称。
在乳业,除了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在内的行业强者,其背景都是国资。中粮注资之后,蒙牛则是唯一的有中央企业背景的企业。
伊利集团内部人士称,中粮是非常好的买家,不仅有资本实力,有农牧业方面上游资源的优势,还有央企的红顶帽子。仅这几点,就足够蒙牛选择与中粮合作。
牛根生称,虽然对外资收购没有心理上的抵触,但也同时强调,外资进入中国乳业,一直存在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他称,在理念上与外资还是有分歧。
牛根生并不讳言自己的国资情节,他称,老牛从校门一出来就进入了中国最大的国营奶牛厂。之后服务的伊利集团,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乳品公司之一。他说,20年前创业并无模式借鉴,都是照搬国营企业来的。“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我们党工团的建设是最全的”。
牛根生说,蒙牛股权极为分散,为避免被恶意收购,需要选择一家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自2004年在香港上市以来,蒙牛乳业股权极度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一度低于25%。在国际上,这被视为恶意并购的“警戒线”。
在认购方案中,中粮和厚朴基金认购新增发的10%股权花费约30.58亿港元。另外30.58亿港元将涉及蒙牛“三大股东”的套现,即老牛基金、金牛乳业、银牛乳业。
蒙牛乳业在公告中称,蒙牛称将用股权认购的款项用作扩充现有业务,或把握上游行业整顿和奶制品行业的发展,而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或机遇。
牛根生称,老牛基金出售蒙牛乳业股权的所得9.55亿港元将“用作公益慈善事业”,但是他未介绍金牛、银牛出售股份所得的用途。粗略计算,蒙牛发起人通过金牛、银牛获得21亿港元的变现。
上述伊利集团人士则称,这次股权交易认购新股的约31亿港元。这些资金不可能都投入到牧场建设中,牧场建设是投资大、回报期长、风险高的投入。
中粮牵牛
20%的股权设计,对中粮也是“可退可进”的:中粮可以按照“权益法”计算这部分投入;如果中粮日后参与蒙牛乳业的运营,20%的股权就可以要求合并财务报表。
在宁高宁看来,选择蒙牛很简单,因为蒙牛是好公司。他强调,中粮入股蒙牛,从中粮的产业发展来讲是一个自然的延伸,不管是对乳品行业,对食品行业,包括对两家公司的发展都能带来很多变化。
宁高宁称,蒙牛集团是目前最适合与中粮集团合作的企业。他强调,中粮以后乳业的发展,仅仅的依靠蒙牛发展,中粮没有更多的乳业的战略。
中粮集团发布的声明中称,在此笔交易中,中粮集团是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在蒙牛未来的董事会11名董事中占3个名额,均为非执行董事。中粮集团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
宁高宁则表示,中粮目前可看的未来还没有继续增持的计划,我们的合作是在股权比稳定的情况下展开的,希望在这个股权比例之下把工作继续做好。
中粮集团进军乳制品行业企划已久。早在2003年、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实质性的关注乳制品行业,与外资成立了研究基金,专门研究哪些企业可以作为收购对象。
据了解,当时中粮的收购目标是三鹿,但是因为拿不到控股权,中粮最后放弃了。最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Fonterra)以8.64亿元人民币获得三鹿43%的股份。
接近中粮集团人士表示,从当时到现在,中粮一直在关注乳制品行业。三聚氰胺风波倒是打破了乳业企业间的平衡,与蒙牛相比,无论从性价比的各个方面,中粮不会介入收购现在的三鹿。

- · 粮油调控靠央企中粮转型暗藏深意 | 2009-11-21
- · 祝福中国的粮食人 | 2009-11-20
- · 奶业复苏 蒙牛2亿夺央视招标最贵单 | 2009-11-19
- · 蒙牛、纳爱斯与央视“斗智” | 2009-11-18
- · 宁高宁:中粮欲分拆商业地产A+H上市 |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