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双刃剑 好孩子扩张失据(2)
胡怡琳
07:21
2010-07-28
订阅
 1  |  2 

知情人士称,好孩子集团目前总体销售规模在30亿-40亿左右。这也意味着30亿-40亿的销售中,大部分贡献仍然来自于美国、欧洲市场。

这两大市场是好孩子发迹和成名的地区。

宋郑还至今仍在讲述好孩子第一台推向美国市场的童车创意是怎么样诞生的——在美国百货店看童车的宋郑还夫妇看到一位母亲急于安抚哭闹的婴儿,无意识地将婴儿车撞向墙壁,车身的震动让婴儿感觉到非常好奇,因此止住了哭泣。这个场景激发了宋郑还的灵感,由此发明出了一款可以改变摇动幅度和力度的秋千式婴儿车,名为“爸爸摇,妈妈摇”。这款婴儿车在1996年登陆美国市场后备受欢迎,于是成功进入了玩具反斗城等美国主流的零售通道。

此后,好孩子的童车便逐步牢牢占据了欧美市场销售龙头的宝座。“日本市场的第一销售宝座也在年内指日可待。”宋郑还说。

然而,中国市场这个好孩子的大本营情况却复杂得多。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中国市场的童车消费观与欧美人不同。“我们的主业是从做童车起步,但童车市场在中国的销量很小。”宋郑还承认。根据截止到2010年6月的最新数据,中国一年新生婴儿2000万,美国只有400万,美国年新生婴儿数是中国的1/5左右,但其婴儿车的销量是中国的4倍。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在美国市场上,好孩子需要做的只是以一档——寻找一家合适的地区总代理商,为其铺开在walmart等超市、百货公司、专卖店的通路。而在中国完全不同。

由于童车市场在中国无法成为打开销售增量的钥匙,好孩子集团必须选择另辟蹊径,以满足投资方的要求。于是,在2002年开始,好孩子集团就披露将在中国进军零售。通过掌握自有的门店渠道,以期在未来增量爆发的时候掌握销售的主动权。

于是超市、百货、专卖店逐步形成了好孩子在中国的多种通路。好孩子集团同时也在多年前建设了一个育儿婴童教育的网站,试图在型录与在线消费市场有所斩获。

专卖店依然是投资人觉得最有钱景的“资本故事”。好孩子曾试图在中国市场上开出几百家零售终端的门店。

在第一轮第二轮财务投资人以好孩子2004年净利润15.74倍的价格出售了好孩子的控股权之后,公司又再次传出将要收购一些地区性母婴零售终端的计划。

担忧的确变成了现实——希望更多尝试开设自营专卖店渠道的好孩子在维护传统超市渠道方面经常会因为各种生意上常规的结款时间问题与传统渠道商的关系渐行渐远。

好孩子集团副总裁刘同友说,“你也知道我们一直在计划上市。这些计划在当时来说都是我们真实的想法。”他称,收购是结合公司业务的发展,也结合中国零售基础的发展,现在来看,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很合适的并购标的。

“经营总希望抓更多的机会。”宋郑还说,“中国市场未来有太大的机会。因为渠道不发达。美国卖婴儿的12000个网点,都是现代通路,管理规范,在美国只跟总代签约,虽然我们把渠道商都看成自己的一体,但总体来说我们面对的是11家渠道商,所以效率很高。但中国不行,我们要时时要面对着千百家,根本难以体现效率。所以我们断定,中国母婴用品有一轮通路的发展。这个能发展到多大?难以想象。很多专家预测有万亿,我们现在只是10亿级的。”

不过宋的言语中一再暗示,激进的开店方式如果跟不上服务能力,对企业反而是一种伤害。“以前我们一直怪mothercare那么保守,不想在中国大规模开店。它们是世界上已经被应证成功的婴童商业模式,但它们的成功绝不是像我们说开多少家店这么简单,不是模式有问题,而是模式对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看起来,此前企图多头并进的好孩子开始在渠道策略上表现得更为谨慎。据本报记者了解,妈妈好孩子品牌的新店在2010年间并未开设新店,上海地区仍然维持着三家左右的水平。

从整体渠道来看,好孩子集团希望把日前70-80家左右门店的每年新开店数控制在7-8家。

“现在这时候不会再盲目去做,而是自己的能力培养。”宋郑还说,但其表示,一些新的市场渠道,不会就此终止,“我们还是要培养市场感觉。任何一头都不能放弃。”

更大的挑战可能还会继续发生。市场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美国顶级母婴童超市从电子商务启动,逐步发展出实体店的babystyle模式也开始受到国内竞争对手的效仿。丽家宝贝科贸有限公司、乐友网已经开始在做直投目录加网络直销的方式,加自有直营店的方式。而北京的红孩子科技有限公司则仍然坚持在线模式。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