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批判系列报道之三:炒房骨牌效应:谁绑架了中国银行业(1)
陈文雅
07:30
2010-06-08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文雅 “没有比房地产来钱更轻松的路子了。”在飙涨的房价刺激下,做外贸、做实业的商人们纷纷变身炒房客,房地产业如同一个吸金窟,不断裹挟各路资金。然而,房地产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过高,银监会官员察觉到潜在风险十分突出。尚未经历过泡沫破灭教训的中国房地产投资者,恐怕要上一堂风险管理课。

温州炒房史

2001年8月18日是温州第一个购房团赶赴上海的日子。组织者温州晚报房产部李海彦回忆说:“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一共有157人,坐满了三个卧铺车厢。我拿个喇叭走在前面,怕后边人听不见。”购房团在上海呆了3天,成交了50来套房子,价值5000万元。这一举动成为“温州炒房团”最具标志性的一次跨越。

在炒热上海之前,温州人在杭州尝到了“炒房”甜头。1999年,杭州20%以上的商品房成交量出自温州人。一位温州余姓老板在杭州城西以27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下28套商品房,2001年以4700元/平方米抛售,这笔交易挣了500万元,这一成功案例被温州人奔走相告,也为媒体广泛传播。

而上海的财富周转速度,更像神话一样,激发了温州人的兴趣。李海彦先后组织了多次温州人赴上海购房活动。而2002年,被称为炒房团长的李海彦成立百盈房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温州人异地置业。公开资料显示,李组织的温州团队,创下三天成交额达1亿元的纪录。

“1998年到2005年,温州人炒高了温州后发现杭州还能更高,炒高杭州后又发现温州还能更高,然后又发现杭州还能再炒。等到温州、杭州炒高了,又把上海炒起来,炒完发现杭州还可以接着炒……”一位上海房地产业内人士如此描述那几年沪、杭、温三地的市场状况。

在2003年左右,不甘寂寞的温州人把触角伸向了长三角区域以外更广阔的天地,从青岛大连,到呼市伊犁,到海口深圳,到成都武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北京房价的高涨则比杭州、上海要晚几年。2004年下半年,对北京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节点便是8·31大限的来临。

李海彦凭借多年经验曾经估算过温州炒房者概况,她称:“温州至少有10万人在全国各地炒楼”,而动用资金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表示,挖煤和炒房是温州人比较喜欢的两个投资渠道。不过,在煤矿业,温州人却遭遇了集体滑铁卢。2002年左右,全国出现能源紧缺,温州“炒煤团”一度掌控了山西60%的小煤矿,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1/5、全国的1/20。

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说,前几年煤矿业不错,很多温州人跑到山西去挖煤,但是2008年以后山西煤矿业一整合,大部分都赔了,“温州一个很大的鞋厂的老板,投资小煤窑,投资失败,价格行情波动,出了事故,现在又面临整顿,俗话说‘九赔十不足’,办鞋厂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都搭进去了”。

但投入房地产的,投资失败的却是极少数。2008年尽管遭遇了房地产行业低迷,一些未及抛售房产的温州人选择了观望,到了2009年,便又重新迎来了报复性反弹的市场。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