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电动车实现产业化的时间?
陈全世:电动车产业化不是突然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通过示范运营,不断扩大规模,通过规模化的应用促进电池技术进一步提升、降低电池成本、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初期示范运营工作做得好,产业化推进就会快一些,有可能3-5年后就能形成一定规模。做不好,产业化的步伐就会慢一些。
经济观察报:国内外汽车业界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汽车有可能借这次产业革命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您如何看这种观点?
陈全世: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过于乐观。从发展电动车所需要的锂矿、稀土等自然资源上,我们的确占优势。另外国内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电动自行车、三轮车产业,发展动力电池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在电动车技术上,国内企业并不领先多少,甚至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上,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关键看国内的企业在以后电动车示范运营上是否动真格,是真的投入精力研发,还是拿国外现有的技术产品攒几十辆样车交差。
经济观察报:目前研发制造电动车的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863”计划中的企业,一类是本身实力较强的零部件企业,还有一类是实力有限但也想在电动车发展大潮中分一杯羹的中小企业,您认为这三类企业谁的出路会更好?
陈全世:目前还很难说哪一类企业会最终胜出。从之前投入看,大的汽车集团对于电动车研发投入并不像自掏腰包的民营企业那样积极认真,汽车大集团基本上还是被动地做电动车,形势所迫。而那些自己筹钱做电动车的企业则做得更认真。
没有太强实力的中小企业,最好的出路是针对电动车某一项关键零部件,做好做精,将来为整车企业配套。没有技术优势单纯靠外面采购一些部件攒电动车,很难走下去。国家不太可能放开对整车尤其是轿车的生产准入限制,而小企业也很难有实力去投建大规模的生产线、销售网络。
汽车大集团对电动车研发投入不是特别热衷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真正产业化、能盈利的阶段还未到。等他们认为时机到了,就出手收购一两家技术好的企业,或者与之合资。毕竟现有的汽车大集团在品牌、销售渠道上有优势。
经济观察报:现在汽车行业以外的资本对于电动车投资热情也很高,电动车企业缺不缺钱?
陈全世:据我的了解,许多手里资本充裕的房地产商与制造企业主,都想投资新能源汽车。但目前投向电池与整车制造环节的多,投向电机、电控系统的少。那些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的确并不缺钱,很容易找到人投资,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这样。
外界都看到电动车前景很好,都觉得应该及早介入,抓住机会,但其实这一过程中失败的几率更高,大部分企业都会失败。现在对于电动车的投资热,是有泡沫成分的。
1 | 2 |
- 王忠明:民企进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意义 2010-06-16
- 千亿资金囤积:艺术品投资的避税暗道 2010-06-16
- 洛克菲勒家族来京投资房地产 2010-06-15
- 清理地方融资平台或致投资节奏放缓? 2010-06-14
- 摩根士丹利亚太并购主管转投巴克莱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