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输血与造血
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曾一再表示,“我买下来,但我不碰它”,并且要“放虎归山”。
然而,现在李书福迫不及待地要对沃尔沃发挥影响,因为留给他和沃尔沃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
按照李书福的计划,要在三到五年内使沃尔沃的产能达到60万辆。李书福一直认为,沃尔沃当前之所以落后,就是在规模上落后。规模上不去,成本也就降不下来,进而削弱了沃尔沃的竞争力。
李书福的计划很完美。在未来三到五年实现60万辆产能,仅研发成本就将降低一半。但上规模就必须大量投入。11年前,福特花了64.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随后又投入了不下百亿美元于沃尔沃的研发。平均下来,沃尔沃每年的研发费用高达10亿美元。
在将18亿美元打到福特的账上后,李书福发现预留给沃尔沃的9亿美元根本不够使用。以最短的三年计划期计算,李书福至少还需要在沃尔沃身上花掉30亿美元。
如此巨额输血,光靠吉利显然是无力承担的。因此,李书福近来多次提到创新。他说,创新就是把各种资源进行新的组合。
他认为,利用大庆、上海嘉定等地方政府的资源也是一种创新。但在沃尔沃已经拟定的预算中,主要资金在海外解决,也就是李书福所称的“全球融资,全面组合,灵活多样”。
然而,海外资金一向带有附加条件。譬如去年沃尔沃获得瑞典政府担保,从一家欧盟政府支持的银行获得5亿欧元的贷款,这笔资金被指定用于开发高效利用燃料的汽车。或许,这也是沃尔沃管理层与李书福发生上述分歧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国内资金的使用就相对简单。为对大庆和上海等地表示“感谢”,李书福将在这些地方建厂,而当地不会计较他将造大车还是小车。
即使如此,一大笔投资在所难免。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李书福对于沃尔沃的主要工作就是输血。但李书福早就明确,“并购沃尔沃,不能光考虑输血,还要考虑沃尔沃轿车公司的造血功能。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输血。”
加速推进落地
要将输血变为造血,而且还要尽快缩短这个过程,首先就必须抓紧在中国落地生根。
按照计划,沃尔沃将在上海、成都和大庆三地建厂生产。其中,成都工厂是现成的,沃尔沃S60和XC60据信正在落实推进生产。上海嘉定和大庆的基地,则规划到2012年投产,据称目前也已相继开工。
更远的五年规划是,实现沃尔沃在中国年销20万辆。去年,沃尔沃全球的销量是33.5万辆。由此可见,沃尔沃的5年60万辆规模,主要增量在中国。因此,在中国的落地速度将直接决定着李书福计划能否顺利实现。
然而,李书福近来明确称,沃尔沃中国项目落地的难度超乎想象。他说,我们争取在这三个地方建厂,但需要沃尔沃管理层、董事会论证、审批,也需要中国很多政府部门的审批,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11月5日,就在李书福自曝分歧之前,吉利与沃尔沃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据悉,通过该委员会,吉利和沃尔沃将就汽车制造等展开广泛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吉利方面明显加快了沃尔沃中国基地项目的推进力度。10月上旬,沃尔沃中国首席执行官童志远一行来到大庆。与他同行的有,沃尔沃轿车中国基地总裁王召兴、吉利集团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晓云。
这是王召兴首次以中国基地总裁身份出现。在沃尔沃中国,李书福设置了一个架构复杂的高管层。其中,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负责生产的副总裁以及销售公司首席执行官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吉利早前已经在零部件配套方面着手准备。除了旗下拥有的DSI,吉利已经与江森自控等沃尔沃原零部件生产厂商签约合作。在宁波、张家口以及南宁等地,吉利也正在与地方政府频繁接触,将建立相应的汽车产业基地。
对于李书福而言,沃尔沃必须沿着他指定的方向向前,否则就可能意味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1 | 2 |
- 吉利与沃尔沃成立对话与合作委员会 2010-11-10
- 投行解析三季度经济数据 宏观判断渐现分歧 2010-10-22
- 吉利全球鹰拟再推新车 定价是难题 2010-10-19
- 吉利的长征(01) 2010-10-13
- 吉利的长征(02) 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