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农超对接:一条食物链的变迁(1)

订阅
2009-11-14
刘伟勋

 

提要:    习惯了“坐商”和收取“进场费”谋利的零售商体验到了“农超对接”的好处,而曾经活跃在农村的各级代理商们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伟勋 11月12日,北京雪花纷飞,寒气袭人。早晨8点半,家乐福北京健翔桥店刚刚开门,数百名排队等候的顾客涌入店内,抢购0.68元/斤的大葱和0.99元/斤的叶菜。

一天前,这些新鲜蔬菜还生长在山东、河北等地的大棚里,得益于家乐福的“农超对接”项目,它们在采收后的十几个小时内便进入首都居民的菜篮子,而且其价格明显低于周边的集贸市场。

无论是外资的家乐福、沃尔玛,还是内资的物美、京客隆,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它们分布各地的门店内上演。最近两年,这些主流零售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入“农超对接”的急行军,跨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村采购生鲜农产品。

已经习惯于将“进场费”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零售商,在“农超对接”项目上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取消通道费用并缩短付款周期。它们曾经担心企业效益会受到拖累,但实践中却意外地发现,政府色彩浓郁的这一工程不仅能够成为零售商名利双收的新引擎,而且还担当了它们回归传统盈利模式的试验田。

商与政

零售商们在操作中发现,“农超对接”这一政府色彩较浓的工程不仅能给他们带来好的名声,如果运作得好,还能带来不错的收益。

11月12日下午4点,北京2009年入冬以来的第三场雪刚刚停息,52岁的张希庆就带领70多位农民钻进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生态农场的大棚内,采摘黄瓜、茄子、西红柿、圣女果等30多个品种的有机蔬菜。

随后,这些蔬菜被送往加工车间,进行筛选、清洗、过秤、套保鲜膜、包装。夜间,净菜被配送到家乐福设在北京和天津的10多家门店,等待第二天一早商场开门纳客。蔬菜完成从田间到菜篮子的整个旅程,只需要12个小时左右。

张希庆是北京青圃园菜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圃园”)的总经理。从2000年开始,经当地政府牵线,青圃园开始向家乐福北京门店供应有机蔬菜。最初,家乐福在北京有4家门店,青圃园销售到家乐福的蔬菜数量每年有100多吨。2007年,张希庆带领农户在青圃园的基础上创办了北京青圃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延续并加速了与家乐福的合作。

如今,家乐福在北京和天津的门店数量已经接近20家,青圃园给家乐福的蔬菜供应量达到了每年800余吨,占其蔬菜总产量的20%左右。

与家乐福9年的合作,让张希庆感到收获最大的是,公司种植的蔬菜有了稳定的销路和收益,农民只需按照公司年初与家乐福制定的种植计划,专心种好蔬菜。与自己寻找销路的传统模式相比,这种专业化的合作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最近几年,青圃园的农户收入每年平均增长超过10%。

青圃园与家乐福的合作模式,便是最近两年风生水起的 “农超对接”。“农超对接”是指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直接采购后者生产的鲜活农产品,促进连锁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

2007年开始,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开始力推 “农超对接”,这是一个兼顾了消除“近忧”和化解“远虑”的工程。“近忧”是农产品出售难、农民收入低等现实难题。“远虑”主要是居民食品安全、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

为了推动“农超对接”,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等,但目前真正落实到位的相对有限。为了积累经验,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选择了家家悦、华润万家、家乐福、沃尔玛等9家内外资企业,作为国家“农超对接”试点企业。政府确定的一个目标是,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

最初,一些业内人士担心这一目标难以如期实现,因为习惯了“坐商”和依靠收取“进场费”谋利的零售商缺乏积极性。不过随着商务部在“农超对接”中扮演主导角色,以及家乐福、沃尔玛等试点企业体验到了“农超对接”带给企业自身的好处,这一工程获得了快速发展,完成既定的指标已没有悬念。

据家乐福中国区生鲜总监赛伯(SebastienDefois)表示,目前家乐福总部直采小组已与全国14个省份的60家农民合作社进行合作,各地的CCU(城市采购中心)已经与15个省份的106个合作社进行合作。家乐福北京、上海门店由农民直供的农产品在总销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20%-25%,明年底将提升到50%;其他门店的农民直供比例目前为10%-15%,2012年前后将达到50%。

沃尔玛中国购物广场采购部总监黄志平对本报表示,三年来,沃尔玛已在国内7个省市建立了11个直接采购基地,面积达15万亩,直接受惠农民20万人。到2011年,沃尔玛计划带动中国100万农民参与“农超对接”项目,实现三分之一的农产品来自这些项目。未来,沃尔玛希望实现100%的农产品来自“农超对接”。

一位参与了“农超对接”的业内人士表示,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2007年开始探索在国内建立直采基地,主动取消“进场费”,很大程度是为了赢得政府的好感,因为它们在国内开设的大型门店,需要通过商务部门的审批。

零售商们在操作中发现,“农超对接”这一政府色彩较浓的工程不仅能给他们带来好的名声,如果运作得好,还能带来不错的收益。

名和利

表面来看,超市在销售直采农产品时是在“赔本赚吆喝”。事实上,这些直采农产品的更大价值,是以“优质低价”吸引更多的客流来到商场,促使他们选购高利润的商品。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