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争食中国大飞机“蛋糕”(2)
微妙的三角
为了分羹中国大飞机,外资供应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积极主动,企业的最高领导频频叩响中航工业和中国商飞的大门。GE在航空电子领域选择了与中航工业合作,而在它更具优势但中国十分薄弱的飞机发动机项目上,GE却不愿与中方牵手。
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 “心脏”,是飞机各系统中最为核心、技术难度最高的系统,其燃油、噪音、排放等指标,直接决定着飞机的性能。目前的民用飞机发动机市场,被GE、美国普惠、英国罗罗、法国斯奈克玛等欧美企业所垄断,中国企业还不具备研制大型民机发动机的实力。
GE与法国斯奈克玛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CFM、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旗下的普惠公司以及古德里奇公司都参与了C919动力装置的竞标,但这些企业在发动机技术的合资合作方面均较为谨慎,不愿涉及核心技术的转让。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些外国发动机制造商相信,如果没有它们,中国短时间内难以自主研制出满足C919要求的发动机。实际上,在中国商飞的本来计划中,首批国产大飞机需要购买国外发动机,在后续某些机型上,将根据用户不同需求适时换装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发动机。
中国商飞市场营销部部长陈进9月份表示,为了实现C919直接使用成本比现役机型至少降低10%的目标,中国商飞在发动机招标中提出,油耗要比现有的发动机降低12%-15%,碳排放要减少50%。国外成熟的现役发动机都难以满足这些要求,更何况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外的中国。外资在发动机合作上的进退取舍,只是大飞机“名利场”的一个侧面。大飞机项目承担的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的使命,让外资供应商、中航工业和中国商飞形成了一个更加微妙复杂的三角,它们相互依托而各有诉求,寻求合作又互相竞争。
外资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获得订单,无奈之下才会向中航工业转让部分核心技术,还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后者成为自己日后的对手;中航工业希望在大飞机项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实力有限,在自己努力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飞机项目获得与国外合作、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中国商飞希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又必须带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而非技术因素的存在,使它可能无法获得最先进的技术。
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吴光辉对本报坦陈,对中国商飞而言,项目成功是第一位的。在项目成功的同时,致力于发挥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公司积极引导国外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合作,但在一些关键领域,这个目标不一定能够实现。大飞机招标附加的工业合作条件,给中航工业带来了快速提升技术能力的机会。但一旦中国商飞优先选择先进技术而无法兼顾工业合作,则中航工业将陷入被动地位——不仅无法缩小技术差距,还会丢失家门口的庞大市场。

- · 结盟中国OEM厂商 “声卡之父”卷土重来 | 2009-12-08
- · 中国太保香港IPO拟筹资至多38.2亿美元 | 2009-12-08
- · 经济蓝皮书:中国今年GDP达8.3%以上 | 2009-12-07
- · 华为的选择 | 2009-12-07
- · “三胺事件”一年 中国乳业市场恢复 |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