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2009年,中国外运试图将旗下中国外运大件物流有限公司(下称“大件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外运发展,但随后发现该公司2010年净利润金额可能大幅低于预测金额,这一计划也最终放弃。
数据显示,中国外运2009年准备注入大件公司股权时,对该公司2010年的预测净利润为1475万元,但大件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的实际业绩为亏损657万元。2010年10月,外运发展董事会决定取消收购大件公司51%股权的交易。
知情人士认为,中国外运注入资产计划久拖未决的根本原因,是该公司的航空货代和快递业务资产从数量到质量,都难以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这两项业务本身属于轻资产型业务,可供注入的优质资产并不是很多。
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外运发展的国际快递业务受到美国UPS公司“单飞”的冲击,国内快递业务在连续亏损后,于2009年7月出售给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外运所拥有的网络中作为外运发展业务代理的相关空运业务资产,也受市场竞争和业务量下降的影响,资产质量大幅下滑。
外运发展在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公告中坦承,对照特别承诺,控股股东目前已经没有公司可以接受的、且符合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的空运资产。
与履行股改承诺时遇到的困难类似,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上,中国外运与外运发展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把中国外运下属省市公司与外运发展业务相关的资产注入后者,则很多原本定位于综合性物流企业的省市公司将失去空运能力,而许多客户又有空运方面的需求,省市公司难以满足,可能会失去市场和客户。但如果不注入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的问题又会长期存在。
业务发展需要与公司治理要求之间的矛盾,加之公司内部观念和利益上的不尽一致,使同业竞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外运和外运发展。
进退
北京市证监局的责令整改决定,让外运发展落实股改承诺和减少同业竞争这两个老问题显得更加急迫。知情人士分析,中国外运短期内能够找到注入外运发展的优质资产,但同业竞争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即便把中国外运的空运资产注入,省市公司出于满足客户需求的考虑,还是会自行发展空运业务,同业竞争很难避免。”上述人士说。
事实上,中国外运即便启动了向外运发展注入空运资产的进程,还可能需要面对另外一个难题,即下属企业一部分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不太愿意进入外运发展。这一方面是源于历史原因和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部分省市公司通过发展仓储、仓单质押等业务,经济效益已经比以前大幅好转,甚至超过了外运发展的盈利水平。
货代行业的一个特点是,很多业务跟着人员流动。如果从事空运业务的人员难以进入外运发展,即便资产已经注入,其质量和业务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一位接近中国外运的人士表示,要彻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外运发展的战略定位。如果继续坚持独立发展航空货代和快递业务,则外运发展与母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很难根除。
上述人士称,一种可能的途径是改变外运发展的发展方向,将其航空货代和快递业务剥离,置入与中国外运不存在同业竞争关系的其他优质业务。但这一思路需要对外运发展和中国外运的业务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实施起来具有难度。
事实上,在中国外运内部,对于外运发展的未来方向,一直存有不同意见。对于十年前是否有必要将空运资产剥离后组建外运发展并上市,也存有不同的声音。据称外运发展上市前,曾有知名投行进行研究后,建议终止外运发展的上市工作,因为空运业务上市后会对中国外运的整体业务形成伤害,类似于中国外运的空运功能被切割出来,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性需求。
据了解,2006年外运发展进行股改时,公司内部曾经讨论过将外运发展私有化的方案,但消息被外界获知后,股价大涨,使讨论中的私有化方案成本大增,最终不了了之。
在外运发展的战略定位上,中国外运的高层决策时也有所犹豫,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最近两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的重组整合千头万绪,同时还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也让公司高层对于外运发展的战略决策受到拖延。
1 | 2 |
- 中外运长航调整定位 物流业务整合先行 2011-04-15
- 中远物流的高利润从何而来 2011-03-22
- 物流快递或受成品油价影响 酝酿再涨价 2011-02-28
- 耐克亚洲最大物流中心落户太仓 目标2015中国业务翻番 2011-02-22
- 领军者眼中的2011:转型关乎生死 201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