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造假”悬疑(2)
耿慧丽
09:07
2010-05-22
订阅
 1  |  2  |  3 

按照规定,2008年7月1日后,所有国Ⅱ标准的车都不准在销售。这些投诉用户的车都大多在这个时间节点以后。这些用户大多是在不了解情况下交了国Ⅲ车的钱,拿到手里的却是国Ⅱ车。

内蒙古赤峰高玉翔几家用户是在2008年7月之前买的国Ⅱ车,但由于车款没有付清,经销商一直扣押合格证,等到9月拿到合格证后却发现无法上牌。

为了能够上牌,经销商从厂家手来买来符合国Ⅲ标准的合格证,然后将用户车辆上的车架大梁上的标号进行涂改,一辆国Ⅱ车就能以国Ⅲ车的身份上牌。

贾宁介绍,由于地方交管部门知道不少国Ⅲ都是假冒的,因此时常在路上拦截重卡进行检查。而有些经销商在涂改用户车辆的大架标号时又过于粗糙,甚至直接在大梁上打一个新的号,就导致这些改了大梁号的车屡屡被交警罚款、扣车。

技术路线遭质疑

中国重汽同样觉得懊恼的是,不单少数几个用户闹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还掀起新一轮质疑其EGR的技术路线的风潮。

在由国Ⅱ升级国Ⅲ排放标准的过程中,大多国内企业选择了高压共轨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精密的电子喷射系统,精确控制发动机的喷油量与喷油时间等指标,从而达到燃油在发动机中充分燃烧,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

不过,由于高压共轨技术难度较高,只有博世等少数零部件巨头成熟掌握这一技术,导致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动机要比升级前贵至少2万-3万元。

中国重汽另辟蹊径采取EGR技术,这种技术简言之是通过在发动机的尾气排放系统上增加一套电控系统,对于发动机的尾气排放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提升排放标准的问题。

下转34版

上接33版

  重汽的这一技术,不仅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获得2009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还由于EGR技术成本低,比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动机便宜很多,中国重汽的EGR车型在排放升级过程中大卖。中国重汽由此成为2008年与2009年中国重卡市场的领跑者。

但是从一开始,就有业内人士对重汽的EGR技术路线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其耐久性差,新车没有问题,但用过一段时间后难以再达到排放标准。因为EGR阀长期在高温尾气的浸染下,很容易被腐蚀造成漏气,也就会出现常说的冒黑烟现象。

最近部分中国重汽用户闹事,抗议说因为车子冒黑烟总被罚款的消息一出,似乎也在验证着之前业内的质疑。

不过中国重汽方面也有自己的辩驳理由,负责发动机业务的中国重汽动力系统(杭州)营销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反问:“我们卖了那么多EGR的车,怎么只有这几辆出问题?要是技术不行应该不止这点,国家检测机构也不会让我们的车通过检测。”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