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眼中的经济危机史(2)
1 | 2 |
日益并轨的年代
同期的西方经济学界,对中国同行们眼中所谓的“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正在发动一场针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从而再度给资本主义制度 “纠偏”,令其再度焕发活力。
1977年,英国首相詹姆斯·卡拉汉在一次讲演中似乎彻底宣判了凯恩斯主义的死刑:“我们过去常常以为能通过支出走出衰退……我可以完全坦白地告诉你,那种选择已不存在;而它曾经存在的时期,也只是通过往经济中注入更大剂量的通货膨胀因素起作用,随之而来便是下一阶段更高水平的失业。那就是过去二十年的历史。”
当然,在凯恩斯的捍卫者看来,这不是凯恩斯主义的错,而是政府把凯恩斯革命玩过了头。凯恩斯的本意是通过政府支出拉动有效需求,从而使脱轨的自由市场经济恢复运行。战后二十年西方经济的高歌猛进正是拜凯恩斯革命所赐。国内方面,政府在社保等各方面的支出在增加居民收入同时,还大大减缓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令他们的消费意欲始终高过储蓄意欲,从而形成持续不断的购买力,有效解决了此前一直令西方国家困扰的需求问题。国际方面,无论是马歇尔计划,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凯恩斯主义国际版的体现,在通过支出美元拉动西欧复兴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这美妙的图景毁于过于依赖政府之手的政客们。过多的财政赤字加上因美国经济竞争力下降导致的贸易赤字,令美国陷入了高通胀的恶性循环,通过支出带动的需求迅速被通胀所吞噬,从而来不及在就业方面带来任何影响,美国进入了“高通胀、高失业”的滞胀年代。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发起了对凯恩斯主义的猛攻,他们从货币供应量入手批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认为降低通胀、增加就业的最有效方式是实施谨慎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消灭财赤,刺激私人投资——减税和私有化。在撒切尔-里根时代,西方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基本遵循了凯恩斯的理念,生产效率和就业率均有所提高,美欧经济开始走出滞胀,经济的主导权也再次回到了美联储手中。连凯恩斯的嫡传弟子、诺奖得主萨缪尔森也不得不从其教科书第三版 “今天极少数经济学家把联储的货币政策当成控制经济周期的灵丹妙药”的立场转变为第九版的 “财政政策不再是美国稳定政策主要工具,在可见的未来,联储的政策将履行稳定政策的职责”。
有趣的是,在同时段的中国,经济管控模式的转变也一直在推进之中,其演进模式在某种意义上颇有遵循西方路径的感觉。贯穿1980年代中国发展的主线是有意识的通货膨胀,按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多发了些票子”,这里面既有中央政府预算安排的因素,也有因经济放权而导致地方财政扩张。
事实证明,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做法很难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及至1993年,中央开始调整思路,逐渐加大经济管控中货币政策的比重,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走上了一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并重的道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逐渐形成了“刺激增长靠财政,防止过热靠货币”的政策路径。这也令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者与西方同行们能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进行对话,进而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年代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全球市场的波动,因为彼此所面对的问题和能够应用的政策工具都有了高度的共生和相关性。
不确定的年代
美联储在拯救1987年“黑色星期一”危机中的作用,充分验证了货币政策在维系稳定方面的重要性。1987年10月14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8月份的贸易赤字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大幅下降。这极大地打击了已经呈现泡沫化的资本市场的信心,10月19日,纽交所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内直降508点,降幅达22.6%,媒体称之为“黑色星期一”,以回应1929年“黑色星期四”的惨痛记忆。
然而 “黑色星期一”终未能酿成1929年股票市场乃至金融体系大崩溃那样的惨剧,原因即在于美联储的紧急干预措施:利用公开市场大量回购政府债券,提供实时流动性,还放松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限制,降低利率,间接扩大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款能力;另一方面,美联储进行信心喊话,表示联储已做好充分准备,“作为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资金库”。言下之意,商业银行需要多少钱,美联储将会提供多少钱。这对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濒于崩溃的市场最终稳定了下来,美联储新主席格林斯潘也因此一役成名。
这一切与眼下正在上演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惟一不确定的是剧情的结尾是否相同。新科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对拯救的前景颇感悲观,他的理由是反凯恩斯的革命也走过了头,里根-布什年代对福利国家的破坏令美国的中产阶级趋于消亡,社会的整体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才会借助于次贷等金融工具刺激虚假的需求来维系虚假的繁荣。眼下泡沫已破,而有效需求的根基早已被破坏,因此重建必然遥遥无期。美国会重拾凯恩斯的火把,再度往左转吗?考虑到一些美国媒体暗示的奥巴马的“社会主义倾向”,这样的前景正成为人们饶有兴味的话题。
在这样的一个不确定的年代里,拥有巨额外储的中国俨然握有流动性的钥匙,这也是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原因。至于是否因此便可以说“只有中国才能拯救资本主义”,那还要看美国人有没有可能被这次危机彻底打垮,进而彻底丧失对现行制度进行修复的信心。从目前的情势看,这样的前景似乎远在天边,而即便这样的画面变为现实,高外贸依附度的中国经济能否独善其身,也还是一个悬疑性话题。
或许,经此一役,与西方携手共渡时艰的中国,可以一甩他者的身份,从此可对经济危机存一份去意识形态化的平常心,彻底摆脱制度较劲的心态:毕竟被国有化的银行不良贷款,最终都要通过市场来售出和消化,东西皆然。
1 | 2 |

- · 李晶:A股年内上涨预期提至4000点 | 2009-07-29
- · 儿子不满母亲当第三者撕毁北大录取通知书 | 2009-07-20
- · 摩根大通二季度再创收入纪录 | 2009-07-17
- · 摩根大通全额偿还250亿美元救援金 | 2009-06-18
- · 摩根大通CEO:“我们需要更好的监管” | 200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