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1)

订阅
2009-10-01
杨东平

经济观察报 杨东平/ 文 教育具有这样的两重性,它既是影响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事业,又与每一个家庭和孩子密切相关,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其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数量、规模有了极大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教育问题也十分突出,教育滞后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变革,成为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问题领域之一,可以说是成就巨大,问题成堆。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采取了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方法,以期制订出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水平规划纲要”。教育改革终于被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于是,人们开始对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抱有了很高的期望。

变革

这种期望是有道理的。应当看到,中国教育面临着与以前很不相同的发展态势,正处于一场大变革的前夜。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贫困压倒和掩盖了教育自身的各种问题,成为教育难以改革的巨大口实。今天,这一情况已经宏观地改变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伴随国民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基本普及和实现城乡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龄人口迅速减少,政府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外部环境逐渐宽松,教育已经在整体上超越了极度短缺、贫困的状态。因而,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变化还在于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奠定了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和方向;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可以不必争论。同时,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以及依法行政、信息公开等行政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已清晰,干部制度改革、行政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科技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等正在展开,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因而,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深入改革教育,去追求新的理想。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这一看法是似是而非的。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管理模式,乃至教育价值、教育方针的表达等等,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阶级斗争时期形成的,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也没有真正升级更新过。所以我们不妨说,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改善教育的主要努力是在扩大教育公共服务、增加教育投入上,这无疑是必要的。同时,应当看到教育领域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不是单纯靠增加投入可以解决的。事实上,无论是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解放教育生产力,还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都直接指向了新的制度安排,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教育改革。

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制度变革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将体制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价值。国际经济竞争、教育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不同教育制度的竞争。无论大国的崛起还是大学的崛起,都是制度文明的产物。体制和制度既是观念的产物,也是观念的载体。与观念转变相比,制度变革更具有操作性;与教育过程、具体方法的改革相比,制度变革具有统领性和整合性,可收举纲张目之效。

总之,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新的教育理想,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创新。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视野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意味着教育应当明确地以人的发展为本,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因此,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将身心健康、人格陶冶、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等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有用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改变重理轻文、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盛行的状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以及跨文化的国际理解。

种种变革还应该包括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分治、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改变主要面向城市、面向重点学校、着重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依法治理和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竞争。弥补教育突出的短板,因地制宜地扩大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范围。重视和解决农村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弱势人群的教育,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

改变外延扩张、单纯追求数量、速度的发展思路,将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改善教育品质、提升教育质量上来。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