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中国绅士传统(1)
崔卫平
18:53
2010-07-21
订阅
 1  |  2  |  3  |  4  |  5 

家庭禁忌

问:在当今中国,缺少许多东西,包括称之为“公共精神”。能否谈谈在中国传统资源中是否存在公共精神?

答:我想通过自己的故事来谈这件事情。比如,我想自己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太多的东西。父亲在我眼中,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人,他是那么完美。1996年,我带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加拿大老外回父母家过春节,她连声称父亲是:“gentleman,gentleman。”

问:你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

答:当地政府部门的中层干部。小时候有一回,全家吃午饭时电话铃声忽然响起。我正好坐在电话旁,随手拿起电话。电话中直接问“你是吴秘书长家还是崔秘书长家?”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崔秘书长”。放下电话,马上遭到父亲严厉的呵斥。我猜想错在不应该重复说出父亲的职务。他当时是江苏盐城地委秘书长。那时候,所谓干部家庭中,对待子女大多非常严格,不许搞突出,不许言及官职及其大小。

问:与今天的干部不一样。

答:家庭中还有其他一些禁忌。他是地主出身,我们那里闹新四军,他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早。我们小时候填写家庭出身,都写“革命干部”。有关他自己那个地主家庭的一切事情,都不被允许公开谈论。一直到80年代,他几十年没有回过自己出生的村庄。

问:你们从什么地方知道自己的来源?

答:祖母。我小时候是由祖母带大的。父亲担心她会说出什么来。那时候家里还有小型家庭会议,就家庭情况尤其是需要做的事情做一个交代和分工。每一个人要开口说话,也需要做一些自我反省,批评与自我批评。差不多会议结束时,父亲都要加上一句“奶奶照顾你们的生活,但她是剥削阶级思想,你们不要受影响”,这种时刻我就自惭形秽极了。

问:祖母会给你们讲什么?

答:到春节时,祖母的故事就多了起来。她会说“君三民四”,即打扫厨房“送灶老爷上天”这一日,“君”家是腊月二十三这天做,“民”家是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做。每个家庭都根据自己家的情况,自觉遵守某种秩序。我们家则应该在二十三日这天做。这其中也许包含了高人一等的思想。祖母教的这个知识,我们不敢当着父亲说。但有一回,我说漏了嘴。

问:什么事?

答:那时候过年,她与我们的曾祖母会有几天几乎不睡觉,因为要做许多“米饭饼”。这是一种发酵的米饼,口味很香但是工序有点复杂。做好了的米饭饼堆放在几只大匾里。大约要做多少呢?祖母用手势比划着,她将手臂抬得老高,就要到厨房的屋顶了。祖母解释,那是因为过年穷人来要饭,不能空手,还要比平时多给一些。

问:这是好事啊。

答:父亲没有等到我把故事讲完,还没有讲到这些饼分给穷人的这个结尾,就开始批评了。现在想来,这样的传统,这样的举动,是那个社会中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是这个社会能够自洽的一部分。吃饱饭的人们,对于没有吃饱饭的人们,负有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包括体现为一种风俗,像我祖母这样的小脚妇女也要做得很好。

问:传统社会中,所谓富人与穷人之间,也许不像现在这样隔绝与隔膜。

答:60年代大饥荒的后期,我应该有记忆了。总是在吃饭的时候进来一些乞丐。那时候谁家里也没有余粮,但祖母总是会将碗里的饭菜拨一些给他们,或者到锅里盛一些。这时候,父亲就会离开饭桌,上前问这个要饭的,“你从什么地方来?”“家里人都出来要饭了吗?”“一个村子里出来要饭的人,有多少,占村里多少比例?”

这些乞丐大多是从兴化县来的,属于扬州地区,不是我们盐城地区。但是父亲还是那么不厌其烦地问,体现了他对于这些流浪逃荒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和体恤,也有工作上“调查研究”的意味。

 1  |  2  |  3  |  4  |  5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