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拉里访华:从“指责”到“倾听”的新开始(4)
矛盾仍存
2006年,随着中美“战略性经济谈判” 的进行,中美的交往就只有经济话题在延续——“中美之间唯一的关系,就只剩下了财政部长保尔森。”
奥巴马政府的种种政策措施依然尘埃未定。在一些问题上,诸如人权问题上,奥巴马政府的态度是否会与布什政府不同,现在还充满这不确定性。
虽然美国将寻求积极与北京进行气候变化谈判,但布什政府的亚洲问题专家格林认为,希拉里不大可能让整个美中关系围绕这一点,因为两国之间有其他重要问题。
希拉里也说,她到北京后,除了举行一项市民会谈、 上教堂,与各界人士会面外,人权问题当然也在她与中国政府讨论的议题中。
“我们与中国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处理,”希拉里说,而“这次旅行需要找到一条向前的道路。”
在希拉里看来,中美之间的交流应该增加新的内容,这内容包括人权及气候问题,这大大振奋了各种行动主义分子和环保主义者,但是也引起了政治观察家的各种担忧。
一些中国的专家认为希拉里表示中美之间要进行一系列更广泛范围内的对话,时机依然尚未成熟。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没有做好准备进行这样一种广泛的谈判,”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说,“民主党中有一系列有关人权、妇女权力以及劳动者权力的花言巧语,但连一条实质的信息都没有。”
“中国并不反对进行一场全面的对话,”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楚树龙说,他还指出,一直以来,中美之间有着进行这样谈判的基础性框架。
“但是把人权和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安全问题缠到一起,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因为双方存在着太多的分歧。”楚树龙说。
美国人自己也知道,尽管美国对中国的期许事项清单很长,而北京也有自己的清单:“北京希望减少美国对台湾军售;希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希望富裕国家加强金融系统的管理,避免未来的震荡。它还希望美国不要在人权问题上发难,特别是在西藏及苏丹问题上。”《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称。
“中国和美国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彼此间的战略信任。”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戴维·蓝普顿2月12日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讨会上说,“美国社会并不十分肯定中国会如何运用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而中国人也不太明白美国对中国崛起到底是怎么想的。因此,希拉里访华对中美加强彼此的战略互信是个好机会。这样的信任需要中美高层持续不断的努力。”

- · 中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为新增长点 | 2009-08-13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建行亚洲拟收购AIGF | 2009-08-13
- · 亚洲五千万女性面临被亲密伴侣传染艾滋病的风险 | 2009-08-12
- · 商务部: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未造成实质伤害 |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