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安徽省提出了“六个翻番”的增长指标。具体在财政方面,又有哪些详细的规划?
陈先森:“十二五”期间,我们想主要是在这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财政规模要跨上新台阶,我们计划是每年增长15%,实际上执行的时候可能更高一些,我们2010年的财政收入达到2063.8亿元,在未来的五年,我们计划翻一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会逐步提高。
第二是财政支出管理也要逐步提高;要把人均支出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安徽人口比较多,人均支出水平在全国是倒数第二,到“十二五”末我们想把这个水平进一步缩小,同时想把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区域财政的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我们计划到2015年,从财政谋划了一个“超十过百进千”的过程,就是有50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13个以上的市财政收入超过百亿元,合肥市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这样使得区域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格局相继形成。
第四,希望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健全、完善政府的预算体系,政府间的分类关系更加完善,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更加合理,政府预算体系更加健全。我们力争“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县级的财力保障。安徽现在县级的水平还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差。
第五,预算管理不断健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显著增强,预算执行效率逐步提高,监督与管理有机融合,财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经济观察报:安徽的投资增速在过去几年一直都是增长很快的,“十二五”期间,国家又提出大型水利、保障房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安徽省如何保证投资的资金来源?
陈先森:这两个方面对安徽的财政压力都是很大的。首先保障房方面,中央2011年要建1000万套,已经跟各个省签订了责任状,我们省是初步安排40万套,都纳入到民生工程里面去了,把它作为一项重点的民生工程来做。初步匡算一下,安徽2011年光这40万套保障房,需求资金大约为60亿-80亿元。
筹资的方式来说,第一是中央一部分钱;第二是省财政拿出一部分;第三是地方发债。今年全国地方发债2000亿,安徽也有80亿-90亿的规模,我们要拿一部分用于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主体是市县,市县除掉财政一般预算安排以外,还有土地出让金,这里面可能拿很大一块。
水利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很大。我们就“十二五”的一个“治淮工程”总投资就要260亿。还有长江流域,基本农田水利,小河治理,整个灌溉配套设施,花钱多了。有人说,整个“十二五”期间,安徽在水利的投资上,资金要求会达到四万亿。
经济观察报:那如何增加财政收入,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
陈先森:具体到增加财政收入,这个就比较困难了。我们主要通过这几个措施来解决财政和投资的配套问题,首先发债的工作还在继续,这个我们要配套的;第二个就是基础性设施建设,我们将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多元化操作,包括企业发债、资本运作、企业上市、融资等。还有一个是通过融资平台,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银行信贷来融资。
经济观察报:你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加快建立地方财权和实权相匹配的体制,您觉得这个体制具体应该涉及到哪些方面?
陈先森:事权和财权相匹配是原来的提法,但这次总理在工作报告中也用到这个词。财权和事权怎么能匹配得好?这个工作确实难做,不是一个短期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我觉得每一级政府都应有一个责任,它这个责任都要有财力保障的,也就是支出责任和事权要相衔接。
好多事情本来应该是地方政府做的,但是中央是一竿子管到底,包括对农民花的钱,中央都在安排。这个事权本来是地方的,实际上就应该由地方来安排钱。中央的钱就应该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或均衡性转移支付,给地方去安排,中央不要一杆子管到底,把具体的项目定死。因为中国比较大,地域辽阔,差异性比较多,如果仅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或一个政策来做,那它的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性可能相对大大减弱,还是要因地制宜。
再者,目前中央的钱分散到各个部门,财政拨款像一个漏斗分到下面,地方又分到各个部门,这些部门的意识又很强。这就造成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都往北京跑项目,但跑的项目对于地方也不一定合适,第一我觉得效率不高;第二这个带来的社会风气也不好。
- 日照市委书记谈地方财政压力 2011-03-13
- 安徽国土厅长:体制不破 土地财政局面难改 2011-03-10
-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体制不破土地财政局面难改 2011-03-10
- 财政部副部长详解医改8500亿资金去向 2011-03-10
- 财政部官员:今年水利投资超2000亿元 2011-03-10